浅谈小学劳动课程中审美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身认知视域下的素养培育
宋晓琳
武汉市光谷第九小学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引言: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劳动课程也逐步由边缘向核心发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劳动教育承载着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审美体验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舞台。但当前课程实践中对审美和创新能力培养常常流于空泛,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持和有效途径。具身认知理论突出身体参与和感知对认知发展的核心影响,为劳动课程培养审美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文章尝试在这一理论框架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促进劳动课程内涵式发展的具体改善策略。
1.审美与创新能力在小学劳动课程中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劳动课程既是学生基本生活技能养成的一个关键平台,也是审美与创新能力得以萌发与成长的一个重要土壤。审美能力是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综合素养,创新能力是学生解决问题,提出新颖见解,创造性表达的核心因素。把二者融入到劳动教育之中,既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又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探索和动手实践的热情。通过劳动实践使学生既可以在同材料、工具、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认识到劳动所具有的价值及意义,又可以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到工艺美、设计美、自然美对其形成好的审美判断,同时对创意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具身认知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中审美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挑战
2.1 审美与创新能力培养理论框架的缺失
当前小学劳动课程中对审美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普遍存在着缺乏明确理论指导的问题,特别是具身认知层面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尽管政策强调“劳动育人”与“全面发展”,但教学实践中仍将审美与创新能力模糊归类为“综合素养”或“核心素养”,缺少系统性的认知路径。具身认知理论突出了身体,感官和环境对认知形成的关键性作用,现有课程没有把学生身体活动,美感体验和创造性思维进行有机整合,造成教学目标含混不清和实施路径不清晰。教师对于动作体验,感官参与和认知建构之间的关系普遍认识不足,很难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规划。与此同时,审美和创新自身所具有的抽象性和主观性也使既有课程缺少以具身体验为依据的可操作性评价标准,不能准确地捕捉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认知和情感反应[1]。该理论框架的欠缺直接造成了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执行偏差的产生,使课程实施及效果评估表现出鲜明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特征。
2.2 小学劳动课程中审美与创新导向的缺乏
目前小学劳动课程在设计层面仍以基本技能训练与生活常识传授为主,较少融入具有审美价值或创新空间的内容,缺乏对学生创意表达和个性发展的系统引导。在编排教材内容时,很多任务显得过于刻板和重复,如“叠衣服”和“扫地”这样的日常活动,更多地强调的是标准化和效率,而不是审美的体验和创新思维的激发。在课程目标设定上,也普遍未将“审美能力增强”或“创意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指标进行明确,使得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方向感与评判标准。
2.3 劳动教育中具身性实践活动开展的现实阻碍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小学劳动教育应当强调身体参与和感知体验之间的深度整合,然而现实中学生普遍存在具身化实践不足的问题,制约着审美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囿于资源及场地、劳动工具及资料的缺乏,学生很难从身体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而处于“认知离身”状态。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模式忽略了具身认知所强调的个体化体验和动作内化,压抑了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所形成的审美判断和创新思维过程。另外,一些教师和家长缺乏期望,仍然把劳动看作是一种“低阶的身体活动”,忽视了它和高级认知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进一步弱化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发挥审美判断和进行创意构思的积极性与自信。
3.具身认知导向下小学劳动课程审美与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3.1 融合理论明确审美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促进小学劳动课程审美和创新能力发展需要确立科学理论基础和明确教学目标。要整合美育理论,创造力开发理论及具身认知理论等,强调劳动教育不只是一种技能训练,而是一个情感,思维及身体感知等多维互动的过程。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和环境之间的动态互动推动了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而学生在工作中通过身体体验加深了对于美感和创新的认识。审美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劳动时身体感知和情绪体验,指导学生发现形式美,秩序美以及自然美;创新能力则着重锻炼问题解决、创意构思与个性表达三方面的能力[2]。教师需将这些能力具体化为可评价的教学目标,如“设计优美,实用性劳动成果”“积极主动地提出改进劳动工具的意见”,确保目标明确且具操作性。
3.2 设计与审美创新相结合的劳动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审美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中介,小学劳动课程要将审美导向和创新思维融入其中。通过传统劳动任务的美感改造和创意延展,激发学生从选材,色彩搭配和结构设计等方面的个性化表现,提高参与度和课程价值。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相框架》教学实践中,教师设计了一个主题为“我心目中的精彩时刻”的综合任务,学生需为一张自己喜爱的照片(比如一家人的合照,自然风景或者校园活动等)定制一个创意相框。材料选择方面,老师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有废旧的硬纸板,纽扣,布片,麻绳,贝壳和木片,并鼓励同学们对生活材料的回收和创意再造;设计环节首先需要学生设计构图草图,考虑色彩搭配和装饰元素是否合乎主题意图。在课堂中,教师组织了“创意分享会等”,让每位学生简要介绍设计灵感与制作过程,并通过小组评价表进行同伴互评和建议修改,强化了“审美对话”与“创意评价”环节。最后,在课堂“劳动美术墙上”上集中地呈现风格各异,创意各异的相框,不仅能激发学生劳动成就感,还能达到由动手实践向审美提升,由模仿执行向创造表达等教学目的转化。
结束语:简言之,审美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应该是小学劳动课程的教学方向之一。以具身认知理论为基础,从明确教学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和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入手,有利于促进学生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使劳动课程由技能训练向素养提升过渡。今后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对相关策略进行检验和优化,让劳动教育能够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
参考文献
[1]熊佳凤.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劳动课程实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4.
[2]汪小青.具身认知视域下小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24.
[3]刘亚锦.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意培养与实践研究[J].美术馆,2024,5(0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