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装“减负”,体育赋能
王春瑜 欧莹和
化州市石龙中学,化州市第一中学 邮编:525100
摘要:本文聚焦“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策略探究,通过精准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探索教学方法、科学构建评价体系三个维度,旨在实现学生轻负高效学习与体育素养全面提升。优化教学内容需注重趣味性与实用性结合,创新教学方法应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与互动参与,科学评价体系则需关注过程性与多元化。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更能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独特育人价值,为“双减”政策实施提供有效支撑。
关键词:双减政策;中学体育;教学策略
一、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精准优化
当前中学体育课程内容普遍存在标准化程度高、趣味性不足、实用性欠缺等问题,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无法真正发挥体育学科育人功能。因此,优化体育教学内容首先应立足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年龄段身体成长规律,科学合理安排教学项目。教师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制定层次分明教学计划,初中阶段注重基础运动能力培养与兴趣激发,高中阶段则侧重专项技能提升与终身体育意识养成。其次,教学内容应打破传统体育项目局限,融入趣味性元素,如引入新兴运动项目飞盘、旱地冰球等,或将传统项目改良创新,通过小型比赛、挑战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应兼顾实用性,将健康知识、安全教育、心理调适等内容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应对日常生活挑战能力。体育教学内容应关注学科融合,尝试与音乐、美术、历史等学科跨界合作,开发综合性课程,既能减轻学科壁垒造成学习负担,又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最后,教学内容优化还需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体质条件学生提供适合项目选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运动方式,享受体育活动乐趣。通过上述方面精准优化,体育教学内容将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既能减轻学习压力又能提升体育参与兴趣,真正实现“减负”目标。
二、中学体育教学方法创新探索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多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技能,难以激发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思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过程,体验式学习理论重视直接经验获取,多元智能理论则提示教学应关注学生智能差异。基于此,体育教学应转变理念,确立学生中心教学思想,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学组织形式应呈现多样化趋势,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促进学生互助合作,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满足不同水平需求;教学手段应向现代化迈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升教学精准度;教学方法应注重情境创设,强化情境性学习理论应用,通过模拟真实环境增强学习迁移性;教学互动应加强,改变单向灌输模式,增加师生、生生间互动频率,构建民主平等课堂氛围。
体育核心素养培育理论指出,体育教学不仅关注技能传授,更应重视学生体育品格、体育思维培养。这要求教学方法创新须突破传统技能训练范式,拓展育人维度。问题解决教学法将体育学习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过程,激发学生高阶思维;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运动规律与技术要领,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合作学习策略通过小组目标设定促进团队凝聚力形成,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个性化学习途径关注学生差异性,满足不同学习需求;游戏化教学将竞争与挑战元素融入课堂,激发学习动机;反思性教学强调学生自我反思与批判性思考,提升元认知能力;跨学科教学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整合运用。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创新,能有效提升体育课堂活力,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减轻显性学习负担同时,提升隐性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实现体育教学真正赋能目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科学构建
“双减”政策落实过程中,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科学构建展现关键价值。新课程评价理论强调评价应从甄别选拔功能转向发展性功能,从单一结果转向过程结果结合,从单一维度转向多维综合。传统体育评价体系多以结果为导向,重视运动成绩与技能掌握情况,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与成长历程,造成评价异化与学习压力。基于此,构建科学评价体系须转变评价理念,由评定等级转向促进发展,关注学生全面成长;评价主体应多元化,打破教师单一评价格局,引入学生自评、互评机制,鼓励家长参与评价过程,形成多方参与氛围;评价内容应全面化,不仅关注运动技能掌握程度,更应重视运动参与态度、合作意识、体育精神等方面表现,全面反映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方式应过程化,建立学生体育成长档案,记录参与体育活动情况、运动技能进步幅度、体质健康变化趋势等,关注个体纵向发展。
形成性评价理论认为评价应融入教学全过程,为学习提供持续反馈与指导。据此,体育教学评价应注重即时反馈与持续跟踪,构建螺旋上升评价体系。标准参照评价与个体参照评价结合应用能有效平衡公平性与差异性,既保证评价客观性,又关注个体进步;等级描述评价法通过明确描述不同水平表现特征,为学生提供清晰学习目标与路径;档案袋评价通过系统收集学习作品与表现记录,展现学生成长轨迹;实践性评价将评价延伸至真实情境,检验学习迁移能力;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潜能激发与未来发展;网络化评价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智能评价平台,实现评价即时化与可视化;生态化评价则将评价置于整体教育生态系统中考量。此外,评价结果反馈应注重激励性与建设性,避免简单划分等级造成心理负担,通过设置个性化目标与改进建议,强化评价促进功能。通过科学构建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能有效减轻学生评价压力,提升体育学习内驱力,为学生体育素养提升提供科学指导,实现体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结论:通过教学内容精准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探索、教学评价科学构建三方面系统改革,能有效实现体育教学“减负”与“赋能”双重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应注重趣味性与实用性结合,关注学生实际需求;创新教学方法需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促进互动参与;科学评价体系则应关注过程性与多元化,激发学习内驱力。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减轻学生显性学习负担,更能激发体育学习兴趣,提升体育素养,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未来中学体育教学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独特育人价值,为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廖江. “双减”背景下汉中市初级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D]. 陕西理工大学,2023.
[2] 庄坤平. 双减背景下促进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C]//第五届教育教学与实践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4:1-5.
[3] 程梦琪. “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 拳击与格斗,2022(4):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