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钢琴教学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措施
房檀
邯郸艺术学校 河北邯郸 056004
引言
钢琴学习者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之一是音乐素养,其涵盖了乐理知识、乐感培育、作品领悟、情感抒发等诸多方面。在中专的钢琴教学中,鉴于学生的基础水平高低不一,且教学着重于技能的训练,故而时常出现一种情况,即学生虽然能够弹奏钢琴,但是却对音乐缺乏理解,在演奏时学生的表现显得机械而生硬,很难将作品的艺术内涵传达出来。中专钢琴教学作为培育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关键时期,需要打破“技巧最为重要”的错误观念,将对音乐素养的培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故而,探寻具备实际可操作性的教学举措,助力学生搭建系统化的音乐认知架构,进而提升其艺术鉴赏与表达的能力,这对于达成中专钢琴教学所设定的育人目的而言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意义。
一、对教学内容加以优化,为夯实音乐素养的根基创造条件
(一)将音乐理论与音乐历史进行融入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需要将音乐理论方面的知识以及弹奏技巧进行有机性的结合,防止理论和实践出现脱节的状况。在开展教学时,可以结合《高等师范院校钢琴基础教程》第一册中的内容,在对《致爱丽丝》等入门性质的曲目进行讲解时,同时介绍作品的曲式结构(也就是回旋曲式)、调式调性(即 A大调)等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让学生领会旋律起伏以及和声变化所蕴含的逻辑。与此同时,补充作曲家的生平情况以及创作的背景,例如对贝多芬的生平经历怎样影响《致爱丽丝》的情感表达进行讲解,助力学生构建“作品—作曲家—时代背景”方面的关联认知,从根源处理解音乐所包含的内涵。
(二)强化对于音乐作品的赏析以及乐感的培养
乐感作为音乐素养中的关键要素,需要依靠系统进行作品赏析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挑选处于不同时期、具备不同风格的钢琴作品,例如巴洛克时期巴赫所创作的《小步舞曲》、古典主义时期莫扎特所谱写的《奏鸣曲》、浪漫主义时期肖邦所写就的《夜曲》等,引领学生对作品的节奏特性、音色的变化情况以及情感表达的差异之处展开对比分析。凭借《高等师范院校钢琴基础教程》当中“作品分析”板块给出的提示,使学生在弹奏《牧童短笛》时,通过聆听示范用的音频感受旋律所具有的田园风格,模仿不同段落的触键力度,以此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细节的敏感程度以及表现能力。
二、通过革新教学手段,促进音乐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运用“情感引导式”教学方法
钢琴演奏并非仅局限于技巧的呈现,而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传达。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情感引导”的方式协助学生将内心的感受转变为指尖的表达。如在教授《高等师范院校钢琴基础教程》中的《送别》这首曲子时,首先引领学生回想离别场景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然后剖析旋律中低音区所蕴含的忧伤的基调以及高音区所体现的不舍的情绪,进而指导学生借助调整触键的速度,以此达成情感的传递。与此同时,激励学生在演奏过程中融入个人层面的理解,准许其在速度以及力度方面开展细微的调整动作,以此规避机械性的模仿行为,进而培育艺术表达范畴内的自主性。
(二)拓展实践活动与合作交流
实践作为提升音乐素养的关键方式,有必要为学生营造丰富多样的展示与交流契机。能够定时举办班级钢琴演奏会,让学生自行挑选曲目,并且撰写演奏感悟于台上分享对作品的认知;开展诸如“钢琴 + 声乐”“钢琴 + 合奏”等合作项目,让学生在担任伴奏或者进行重奏时体会声部配合以及音乐的整体特性。除此之外,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例如为诗歌朗诵、舞蹈表演进行伴奏,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依据不同场景调整音乐表现,将音乐素养转变为实际运用能力。
结论
中专钢琴教学的一项关键任务即为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这要求改变以往以技能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活动等多个维度共同推进。可以通过将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历史知识融入教学,并且加强对音乐作品的赏析,以此稳固学生在音乐认知方面的基础;也能够利用情感引导式的教学方式以及经典教程中的案例,培养学生在艺术表达能力;还可以拓展实践活动并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这对提高学生将音乐素养应用在实际的水平很有帮助。中专钢琴教学应自始至终将素养培育当作核心,使学生在熟练掌握钢琴弹奏技巧时,能够切实领会音乐的内涵、深切喜爱音乐,进而成长为具备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的实用型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 夏瑒 . 高校钢琴教育中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策略分析 [J]. 人文之友 ,2019,000(024):45.
[2] 杨妙菲 . 高校钢琴教育及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路径 [J]. 北方音乐 ,2019,039(014):21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