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
周美琪
淮北师范大学 235000
2023 年 9 月 9 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家精神是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深刻论述了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1]。2024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并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2]。
一、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
教育家精神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推动教师以科学精神开展研究,避免急功近利、学术浮夸。教育家注重“传道授业”的使命感,促使教师在科研中主动培养青年学者,将学术经验与方法论系统传授,形成良性学术生态链。教育家精神强调“以德立身”,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将道德准则融入教学与生活。教育家精神是推动教师超越个人利益,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例如:主动投入教学改革,关注学生心理与价值观成长,而非仅完成课时任务。将教育家的核心价值理念融入高等教育师资建设体系,能够有效促进教学创新能力与学科专业素养的协同发展。
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高校教师,会给学生传播很多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核心素养,教师通过个性化学习和情感参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育家注重“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中侧重方法论传授,而非单纯灌输结论。秉持教育家精神,教师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教师通过开放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适应未来挑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拓展全球化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就是对教师职业提出的要求。高校通过加强教师对教育家精神的深入学习,能让教师真正地参透教育家精神,在生活中去贯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书育人精神和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精神,以及教育中的无私奉献,通过教育家精神的教育得以延续。把教育家精神贯彻到高校教师的思想中,能够增强高校教师对教育家精神的认同感,从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二、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培育的是国家栋梁之才。教师本来应该认真授课,但是有的教师却缺乏自己的信念和责任感。例如有的教师在上课期间,糊弄课堂,糊弄学生,他们不是把上课作为教书育人的渠道,而仅仅是把上课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教育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是不断发展的。如果教师没有持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可能会导致教学内容陈旧。如果教师长期依赖“满堂灌”式的教学,而没有尝试采用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更互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可能会认为课堂没意思,从而不想学习。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思想引领下,将教师师德师风纳入岗前培训并形成常态机制化,加强对教师的“五史教育”[4]。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资本主义的侵蚀,社会和高校内部价值观混乱,部分教师伦理道德缺失的问题日益显现,例如近年来高校持续曝光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异化现象。部分教师利用自己在学校甚至学术界的权威,对学生实施性骚扰等伦理失范行为。这不仅损失学生的合法权益、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创伤,还使得学术界变得“乌烟瘴气”、降低了对学术界的社会信任感。教师伦理道德失范不仅损害教育公信力,更直接影响学生价值观形成与社会道德生态。
高校对教育家精神不够重视,是无法在高校普及教育家精神的难题之一。这种现象既源于外部制度环境与评价体系的制约,也受到高校内部管理文化的影响,最终导致教育本质的异化。有的高校也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和贯彻缺乏制度化的实施,这就使得某些高校教师并未把师德师风放在首位,导致道德品质低下和私生活不检点等情况。
三、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教育思想提出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立德树人,开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平而普惠的教育,教育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一是要强化思想引领。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政治理论学习、专题讲座、研讨交流等活动。二是要完善领导体制,落实党委主体责任。高校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定期研究部署,制定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确保高效对教师队伍建设落地。三是要加强组织建设,建强教师党支部。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党在组织建设方面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联合国务院共同颁布《教育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及《新时代教师队伍全面改革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进教师管理体系现代化转型的战略部署。基于政策文本分析,教育机构应当构建多维度的职业发展体系,重点强化教师职业伦理建设,具体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实施:首要环节在于构建长效化的师德培育机制。建议将职业伦理教育模块纳入教师资格准入、职后培训及专业发展评估体系,通过设置伦理决策工作坊、建立师德案例库等方式,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实践指南。例如,在教师继续教育学分体系中增设师德实践课程,要求教师定期提交职业伦理反思报告。制度设计层面应推行激励与规范并行的双轨机制。一方面建立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对在育人模式创新、课程开发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专项奖励;另一方面需要建设长效机制,制定分级分类的惩戒标准。
在高校营造良好的教育家精神氛围。一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宣传等形式,如设立师德师风宣传栏,展示优秀教师事迹。二是要领导带头示范,学校领导要起到带头作用,主动遵守师风师德。三是要强化师德教育,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师风师德的教育。四是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机制,确保师德底线不被突破。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实质是推动高等教育回归育人本真,高校才能涌现更多“大先生”,培养出兼具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时代新人,为实现教育强国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编写组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N]. 人民日报 ,2024-08-27(1).
[3]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 10 月 16 日 )[N]. 人民日报 ,2022-10-26(1).
[4]张锐 .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探析 [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36(03):109-113.
[5]王琳 . 新时期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探索——评《新时代高校教师胜任力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 ,2023,43(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