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医学院校和合球队体能训练的科学化设计与应用研究

作者

李奕霏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省白城市 137000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和合球因强调团队协作与快速攻防转换,在高校逐渐推广。医学院校学生参与该运动,既能增强体质,又能培养临床协作能力。但该运动中频繁的急停、变向、跳跃等动作,对体能储备要求极高。当前医学院校和合球球队体能训练多沿用传统方法,针对性不足, 72% 的训练计划套用篮球、足球内容,未考虑项目专项特点,导致比赛中常出现体能透支、动作变形等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基于体育运动训练学理论,结合和合球专项需求与医学生身体机能特点,设计科学化体能训练方案并验证效果。研究可填补医学院校和合球专项体能训练空白,同时探索“医学知识 + 运动训练”融合路径,利用医学生对人体机能的理解优势提升训练认知与配合度,实现效果最大化。

1.3 和合球运动的体能需求特点

从运动训练学角度看,和合球体能需求有三:一是间歇性高强度,攻防转换频繁,需快速冲刺与急停,对磷酸原系统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要求高;二是全身协调性,传球、射门需上下肢配合,核心力量是动作稳定关键;三是耐力持续性,一场比赛60 分钟,需良好心肺耐力维持后期表现。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某医学院校和合球球队 20 名运动员(男 12 名、女 8 名),年龄 19-22岁,运动年限1-3 年,均无运动损伤病史,近期未参与其他系统性体能训练。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查阅《运动训练学》《球类运动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等专著及相关文献,梳理专项体能训练核心要素与设计原则,为方案提供理论支撑。

2.2.2 实验法

训练方案设计:依据“周期训练理论”,12 周训练分基础准备期(4 周)、专项提高期(6 周)、赛前调整期(2 周)。基础准备期侧重心肺耐力与基础力量,如持续有氧跑、深蹲;专项提高期结合攻防转换特点,引入间歇性训练、复合动作;赛前调整期降低训练量,增加模拟比赛体能分配训练。

测试指标:训练前后测试心肺耐力(最大摄氧量)、力量素质(立定多级跳、平板支撑)、速度与灵敏性(30 米冲刺、T 字变向跑)及专项表现(模拟比赛体能维持时间)。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配对t 检验, P<0.05 为显著差异。

2.2.3 专家访谈法

邀请 3 名体育院校球类训练专家与 2 名医学院校运动解剖学教师评估方案科学性与可行性,据此调整内容与强度。

三、体能训练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1 方案设计依据

依据“专项性原则”,训练内容围绕和合球能量代谢特点与技术动作结构。针对磷酸原系统供能占比高的特点,设计“短距离冲刺 + 充分休息”组合;结合射门动作的联动结构,设计复合力量训练。同时,利用医学生专业优势,讲解动作解剖学原理,提升其对训练动作的理解与执行质量。

3.2 具体训练内容

心肺耐力:基础期每周 3 次中等强度有氧训练(慢跑 40 分钟、游泳 30 分钟);专项期每周2 次HIIT(20 秒冲刺 +40 秒慢走,10 组)和1 次“比赛节奏跑”(快跑1 分钟 + 慢跑 30 秒,15 组)。

力量与爆发力:下肢力量(负重深蹲,每周2 次,4 组 ×8–10 次;箱式跳,每周2 次,3 组 ×12 次);核心力量(悬垂举腿3 组 ×15 次、俄罗斯转体3 组×20 次等);上肢力量(药球传球3 组 ×15 次、哑铃卧推4 组 ×10 次 )

速度与灵敏性:30 米冲刺(每周2 次,6 组);T 字变向跑(每周1 次,5 组);反应速度训练(每周2 次,每次10 分钟)。

3.3 实施过程

12 周训练,每周4 次,每次90 分钟(含准备活动15 分钟、整理活动10 分钟)。采用“监控- 反馈”机制,训练前测晨起心率与疲劳度,中通过心率带监测强度,后记录数据并每周分析,依身体反应调整下周训练量。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体能指标变化

12 周训练后,各项指标显著改善( P<0.05 ):最大摄氧量从 42.6±3.5ml/ (kg·min) 提升至 47.8±2.9ml/(kg⋅min) ;立定多级跳从 5.8±0.4 米提高至 6.3±0.3 米;平板支撑从 58±6 秒延长至 82±5 秒;30 米冲刺从 4.5±0.2 秒缩短至 3.7±0.1 秒;T 字变向跑从 10.2±0.5 秒缩短至 8.9±0.3 秒。

4.2 专项表现提升

模拟比赛中,体能维持时间从 45 分钟延长至 60 分钟,高强度跑动距离增加 23% ;比赛后 20 分钟射门成功率保持率从 58% 提升至 79% ,表明体能训练提升了专项表现稳定性。

4.3 运动员反馈

90% 认为训练与专项结合紧密; 85% 表示理解解剖学原理后能更精准发力;95% 认可训练效果,比赛疲劳感减轻。

五、讨论

5.1 方案科学性与针对性

方案从“专项需求”出发,将 HIIT 与变向灵敏训练结合,对接比赛能量代谢需求;依“动作链”理论设计复合力量训练,使力量高效转化为专项能力。同时,融入解剖学、生理学知识,提升了训练效果。

5.2 效果转化机制

体能指标提升与专项表现改善正相关。最大摄氧量提高保障能量供应,核心力量增强提升动作稳定性,速度与灵敏性优化移动效率,符合“迁移理论”。

5.3 不足与改进

个体差异影响效果,未来需依不同位置细化内容;可结合血乳酸浓度监测调控强度。

六、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结合和合球特点与医学生身体机能的体能训练方案,显著提升了球队体能与专项表现,具科学性与针对性。

6.2 建议

立足专项需求设计训练内容,避免套用其他项目方案。

利用医学院校优势,将医学知识融入训练指导。

建立长期监测体系,动态调整训练计划。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 . 运动训练学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7.

[2] 王清 . 球类运动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 2019.

[3] 张勇 , 刘刚 .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集体球类项目运动员体能的影响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2020, 43(5): 112-118.

[4] 李艳霞 , 张伟 . 和合球运动的体能特征与训练方法研究 [J]. 体育文化导刊 , 2018(3): 78-82.

[5] 陈亮 , 王健 . 基于动作链理论的复合力量训练在球类运动中的应用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 2021, 55(2): 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