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寻味资源生长价值 丰富儿童成长经历

作者

周大伟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镇中心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园应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随着课程游戏化改革的深入,课程资源作为连接教育理念与幼儿发展的核心载体,其建设质量直接决定课程实施效果。然而,传统资源建设中普遍存在“重收集轻转化、重材料轻场景、重独立轻协同”的问题,导致资源难以真正服务于幼儿的主动学习。

本园以“回归儿童生活、激活资源生长价值”为核心理念,分阶段系统推进课程资源建设,通过精准剖析问题、重塑教育理念、分阶段突破实践,逐步构建起符合本园实际的资源建设体系,旨在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成长体验,同时为同类园所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一、幼儿园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剖析

为精准定位突破方向,本园通过园长座谈、教师访谈、班级观察、家长问卷等多元方式开展调研,结合课程实施反馈,梳理出三大核心困境。

(一)园所层面:资源管理缺乏系统性

1. 盘点碎片化:资源储备多为零散收集,未建立统一台账,存在“重复储备”与“关键缺失”问题。如户外植物资源仅记录名称,未标注生长周期、教育价值等关键信息,调用效率低下。

2. 规划不清晰:缺乏“园所—年级—班级”三级开发规划,资源利用多为“临时响应活动需求”,未形成与课程目标、幼儿发展阶段匹配的长效机制。

3. 共享不足:各园区、班级间资源互通薄弱,优质教具、绘本、社区合作资源等难以跨群体流转,造成资源闲置。

(二)教师层面:资源转化能力待提升

1. 捕捉意识薄弱:部分教师对潜在资源敏感度不足,难以从幼儿生活对话、社区场景中挖掘教育价值,局限于使用现成材料。

2. 转化能力欠缺:多数教师能收集资源,但缺乏将其转化为多元课程活动的能力。如收集绘本后仅用于“故事讲述”,未延伸探究、艺术等活动,资源价值未充分释放。

3. 教研支撑不足:“资源转化”专题教研占比不足,教师缺乏经验交流平台,难以形成系统性实践策略。

(三)家园社层面:协同机制不健全

家长对资源的认知局限于“提供材料”,参与积极性不高;与社区单位(医院、图书馆、农场等)的合作多为一次性参观,未建立长期共建关系,未能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二、幼儿园课程资源建设的理念重塑

为打破认知局限,本园构建“理论学习—案例借鉴—实践反思”三位一体的理念更新体系,为资源建设夯实思想基础。

(一)系统研读理论,明晰核心要义

1. 专题共读:组织教师精读《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活化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等专著,每月开展读书分享会,重点研讨“资源内涵与分类”“资源与幼儿发展的关系”,明确“幼儿是资源探索者,教师是引导者”的定位。

2. 专家引领:邀请学前教育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结合案例解析“资源动态生成路径”,帮助教师建立“资源服务幼儿发展”的核心认知。

(二)借鉴区域经验,拓宽实践视野

1. 实地观摩:组织骨干教师前往区域示范园,重点观察“资源地图绘制”“材料库管理”等实操环节,形成观摩报告并全园分享。

2. 经验迁移:研读区域“三个一”课程案例,提炼“分类盘点—价值评估—分层利用”的通用流程,为初期实践提供框架支撑。

(三)实践反思迭代,深化理念落地

建立“每周班级反思—每月年级研讨—每学期全园总结”机制,要求教师记录“资源捕捉—活动设计—幼儿反馈”全过程,通过集体研讨优化实践策略,将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

三、幼儿园课程资源建设的分阶实践路径

基于问题与理念基础,本园分三阶段推进资源建设,实现从“基础搭建”到“特色深化”的递进。

(一)第一阶段:对标“三个一”课程,搭建基础框架

以区域“三个一”课程(每周班级整理、半月户外观察、每月社区体验)为抓手,聚焦三大场域,完成资源建设“从无到有”。

1. 绘制多维度资源地图

成立三级资源研究小组,按“三个一”课程制定《资源盘点表》,明确“名称、位置、价值、适用年龄段”等维度。资源地图历经三次迭代:1.0 版本标注基础信息;2.0 版本新增价值分析与活动建议;3.0 版本细化年龄段目标与材料支持,最终形成《“三个一”课程资源

地图手册》,成为教师实操指南。

2. 探索资源转化路径

每月开展“资源转化”专题教研,以“种植园番茄苗”为例,共同设计“观察—绘画—采摘—分享”系列活动,提炼“资源识别—价值定位—领域融合—活动生成”四步转化法,建立《“资源—活动”案例库》,收录优秀案例。

(二)第二阶段:全面渗透,优化课程实施

将资源建设融入一日活动,实现“资源为课程提质”。

1. 变革主题审议模式

以幼儿需求为导向,将资源利用纳入主题审议核心。如《我升中班了》主题中,教师针对幼儿“新环境适应”需求,梳理“环境、师友、技能”三类资源,设计“班级探秘”“叠被子比赛”等活动,让课程贴近生活。

2. 构建分层材料资源库

依据《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搭建“园所公共—年级共享—班级专属”三级材料库:公共库存放大型建构材料;年级库按年龄段配置绘本、实验器材;班级库结合主题设置分区材料柜,引导幼儿参与整理与标签设计。实践中,“天平”“齿轮”等材料引发幼儿自发开展“平衡探究”“旋转游戏”,实现“材料激发兴趣、兴趣推动课程”。

3. 挖掘生活环节资源

梳理“入园、盥洗、进餐”等生活环节资源,将真实问题转化为教育契机。如针对喝水环节的“拥挤、忘喝”问题,引导幼儿制定排队规则、设计打卡表,既培养良好习惯,又提升规则意识与动手能力。

(三)第三阶段:深耕特色项目,打造园本品牌聚焦绘本与戏剧领域,探索资源与特色课程的融合路径。

1. 绘本资源:从“阅读”到“多领域融合”

构建“三维一体”绘本资源库:按小、中、大年龄段,分“主题关联、亲子阅读、师幼共读”三类收录绘本 200 余册,每本配套“价值分析、活动建议、延伸材料”。推行“绘本 + 多领域”模式,如大班《羽毛不只是为了飞行》课程,延伸出“羽毛观察(科学)、贴画创作(艺术)、故事创编(语言)”等活动,让绘本资源动态化。

2. 戏剧资源:从“问题”到“幼儿主导”

建立“热点问题 + 生活经验”戏剧资源台账,遵循“问题萌发—经验积累—剧本创编—戏剧呈现”路径开发课程。如《小蛋壳历险记》从幼儿“垃圾分类”讨论出发,组织参观社区垃圾站、采访环卫工人,再由幼儿自主设计角色、编写台词,最终通过“工作坊—汇演”呈现。过程中整合家长(制作道具)、社区(志愿者指导)资源,形成协同生态。

四、幼儿园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成效

(一)幼儿:主动探索能力显著提升

幼儿的活动场域不再仅仅是教室内、园内,他们走进户外,走向大自然、大社会。他们可以恣意地与身边的花草树木、环境材料进行互动、探究,同一时空下,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成长节律,做自己的活动。幼儿的生活学习圈更加宽阔,学习方式更加多元,幼儿在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不断建构有益经验。

(二)教师:专业能力实现进阶

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教师的儿童观、课程观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从关注教材转向关注幼儿的生活,从研究文本转向研究幼儿的生活、研究幼儿的兴趣、需求,研究幼儿获得经验的方式和途径。在理念变革的同时,教师对幼儿身边资源的敏感性,资源走向课程的建设能力不断提高。

(三)园所:课程品质与影响力提升

课程资源建设行动撬动了园所课程的持续变革,课程随着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断生发,彰显着生机勃勃的成长气息。课程的变革也带动着园所的办园品质和内涵不断提升。

五、结语与展望

实践表明,课程资源建设的核心在于“以幼儿为中心,激活资源生长价值”。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资源动态更新机制不完善”“家园社协同深度不足”等问题。未来,本园将优化资源动态管理平台,深化家园社资源共建,持续探索资源与课程的深度融合,让资源成为幼儿成长的有力支撑,助力每一位幼儿在“和美”乐园中快乐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1.

[2] 虞永平 . 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J]. 学前教育研究 ,2010(05):3-6.

[3] 李季湄, 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 周兢. 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