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美术课堂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探析
马诗媛
太仓市华顿外国语学校
当前美术课堂仍存在 " 重技能轻感知 "" 重结果轻过程 " 的倾向,导致学生审美视野狭窄、情感表达浅层化。本文基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提出通过多元赏析激活感知、创作实践深化体验、文化浸润滋养基因的三维策略,构建" 感知理解创造内化" 的审美教育闭环。
1 拓宽审美视野,激活感知体验
传统美术教学实践常常聚焦教科书提供的例作,这可能促使学习者形成看待艺术的单一视角。为了扭转这种状况,融入多样艺术形态的赏析路径就显得格外必要。该路径不设艺术门类的边界,尝试贯通古今。课堂内容不再限于绘画,雕塑、建筑设计、民间工艺,包括数字艺术、装置艺术这些较新的形式都被纳入视野。目标在于构建一个赏析框架,这个框架既关注广度又兼顾深度。以《走进博物馆》单元的教学实践为例,教师可能选择三星堆青铜面具作为对象,分析其造型传递出的神秘特质。也可能展示敦煌壁画,引导学生注意其画面叙事性的结构特点。或者使用徐冰《天书》的作品,探讨符号如何被分解重组。借助这些具体实例,教师能够指引学生细致观察。重点在于体会那些不同的艺术语言——线条如何运动,色彩怎样搭配,材质本身具有何种特性——这些要素最终服务于情感表达的现实目的。通过将不同案例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学生能够直接体验到艺术表达的显著差异。比如忠实再现客观对象的作品,与那些抽离具体形象的作品之间,存在何种不同。又比如描绘具体物象的作品,和表达内在意象的作品,其审美路径有何区别。这个过程有益于学生逐步发展出一种开阔包容的审美立场。这种多元赏析方法的核心价值,在于唤醒学习者全身心的感官参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特殊的学习任务来实现这点。比如组织一项名为“触觉绘画”的活动,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仅凭手指触摸多种表面质感各异的纸张,然后尝试用口头语言描述这些触觉引发的内心画面或情绪联想。另一种实验方法可以称为“声音绘画”,教师播放录制好的声音片段,内容可能是溪水流淌声,可能是密集的鼓点节奏,也可能是古老的童谣吟唱,随后鼓励学生尝试将听觉接收到的信息,转化为纸面上的线条构成来表达。这类涉及多种感官通道的综合体验,有助于突破不同艺术类型之间固有的分隔状态。它让学生具体感知到“通感”这种现象在审美活动中的实际作用及其重要意义。当学习者开始意识到,一段音乐节奏的起伏变化,或许可以对应画面中点线面的疏密安排;或者一座建筑物的空间虚实感受,也许能唤起关于色彩明暗的心理联想时,他们对美的感知便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视觉维度。这种感知能力逐渐扩展,开始触及更为复杂多维的艺术表达体系。
2 搭建审美桥梁,深化情感表达
审美教育的最终实践环节在于创作行为。常见的命题创作方法容易引发学生作品呈现趋同面貌。一种被称为生活化创作策略的途径被提出,该策略主张从学习者真实经历的生活情境里发掘素材。采用“微项目”作为具体形式,其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艺术语言处理现实问题。以《校园环境改造》项目为例,学生分组行动。他们考察教学楼内的采光状况,分析走廊装饰的单一性问题。基于色彩心理学原理,学生构思墙面涂鸦的视觉方案。废弃材料被重新利用,转化为绿植装置。这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创作流程,促使学生真切把握形式要素与实用功能之间的联结关系。艺术对生活品质产生的积极影响,在此过程中被学生切身感受。创作实践的核心价值在于个性化的传达。教师可以组织“情绪调色盘”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抽象的色彩组合记录当日心境。随后的小组互评环节,旨在尝试解读色彩背后隐藏的情感信息。围绕《我的内心世界》主题展开创作时,不同学生的表现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有的通过密集缠绕的线条传递焦虑情绪,有的选择明亮色块的拼接来象征希望的存在。教师在此过程中避免预设统一标准。教师工作的重点转向引导学生分享创作进行时的心理状态变化。营造非评判性质的交流氛围,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确立一个观点:艺术创作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表达。独特的审美风格,正是在这种认知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创作实践能够从跨学科融合中获得新的动力。在《诗词中的意境美》教学单元中,学生首先品读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之后,学生使用超轻黏土构建三维空间场景。沙盘布局的调整和色彩的渐变处理,被用来表现诗句蕴含的空间层次感。数学课程完成对称图形学习后,可以延伸开展“对称美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设计活动。学生动手制作窗花或设计书签。这一实践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几何规则与审美秩序之间存在内在关联。此类融合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更有助于学生建立一种思维习惯:生活中几乎任何事物都具有可供审美的维度。
3 根植传统基因,滋养现代审美
传统文化构成审美教育的精神本源,直接讲授模式可能引发学生心理抗拒。情境化教学方法借助角色代入与叙事重现等途径激活文化资源。以《清明上河图》鉴赏教学为例,学习者分组模拟画中商贩船夫行人等角色,采用方言再现市井对话场景,继而探讨北宋画家记录普通生活场景的深层意图。《青花瓷密码》教学单元设置考古学家情境,学生通过瓷片纹样特征推断烧制年代,使用蓝色颜料在素白坯体设计当代风格青花图案。此类沉浸体验促使学习者主动解析文化内蕴的审美逻辑,改变知识被动接收状态。传统文化同现代生活的融合形成关键突破点。教师可组织传统纹样现代转化项目,指导学生解读云纹回纹如意纹的象征系统,将其转化应用于手机壳帆布包文具盒等日用品设计。《二十四节气之美》课程要求学生结合立春咬春习俗创作主题海报,利用雨水节气水滴形态制作环保装置。这类古今转化实践表明传统文化并非静态陈列品,而是持续发展的审美资源体系。
综上所述,审美能力的提升是润物无声的长期过程,需要教育者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开放包容的审美生态。多元赏析通过拓展艺术视野,帮助学生建立 " 海纳百川 " 的审美胸襟;创作实践通过深化情感体验,培育 " 独树一帜 " 的审美表达;文化浸润通过根植精神基因,形成" 源远流长" 的审美底蕴。
参考文献
[1] 王珏 . 小学高段美术课中提升迁移学习能力的策略 [J]. 美术教育研究 , 2025,(14): 180-182+186.
[2] 朱群辉. 以问导学 以问促教——“以美术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的小学高段美术单元教学问题设计”课题研究报告[J]. 美术教育研究,2025,(06): 173-176.
[3] 张安琪. 小学高段美术教学中学生色彩感的培养分析[J]. 色彩,2023,(11): 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