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体育耐力素质教学中科学训练方法的应用研究

作者

胡英豪

郏县第二高级中学 467100

一、引言

耐力素质作为人体在长时间肌肉活动中抵抗疲劳的核心能力,不仅关乎学生的身体健康,还与学习效率和运动表现紧密相连。我将从耐力素质的分类、教学现状的具体案例、科学训练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扩写,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

耐力素质作为人体在长时间肌肉活动中抵抗疲劳的核心能力,是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身体素质指标。依据运动生理学理论,耐力素质可细分为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及混合耐力,分别对应长跑、短距离冲刺及球类运动等不同运动场景下的能量供应机制。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推进,《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构建多元化体能训练体系,将耐力素质作为衡量学生综合体能的关键维度之一。在此背景下,引入科学化、个性化的训练方法势在必行。通过心率监测技术精准调控训练强度,运用间歇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提升训练趣味性,结合运动营养与恢复方案优化训练效果,既能显著提升学生耐力水平,又能培养其终身运动习惯。研究科学训练方法在高中体育耐力素质教学中的应用,对破解当前教学困境、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二、实施策略

科学训练方法在高中体育耐力素质教学中的应用,需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耐力训练规律,构建系统性的实施路径。以下从基础准备、内容设计、过程把控到反馈优化四个层面,阐述具体的操作方式。

(一)筑牢训练实施的基础框架

在开展耐力素质训练前,需先完成基础框架的搭建。首先要运用动态测评与静态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耐力水平进行全面剖析。动态测评采用 2000 米定时跑、12 分钟定距跑等经典测试项目,同步借助运动手环实时记录心率变异性(HRV)、运动配速、血乳酸堆积等关键数据;静态评估则通过体成分分析仪、肺活量测试等设备,综合考量学生的肌肉含量、心肺储备能力。同时,引入聚类分析模型,基于学生的年龄、性别、BMI 指数、运动习惯等多维数据,将学生科学划分为基础适应组、进阶提升组、精英强化组,摒弃传统 “一刀切” 的训练模式。

其次,依据测评结果构建阶梯式个性化训练体系。针对基础适应组学生,采用 “低强度有氧 + 间歇恢复” 模式,初期设定 20 分钟配速6⋅7min/km 的匀速跑训练,结合心率监测确保运动强度维持在最大心率的 60%65% ,每周安排 3 次训练,并设置 15 分钟动态拉伸作为恢复环节;进阶提升组则引入法特莱克训练法,设计 “10 分钟慢跑 +5 分钟变速跑” 的循环训练,心率波动控制在 65%-75% 区间,每周训练频次提升至 4 次;精英强化组采用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以 “30 秒冲刺跑 + 2 分钟慢跑” 为循环单元,配合血乳酸检测精准调控强度,每周开展 2-3 次专项训练。

此外,构建智能化训练监测系统,除常规心率监测手环、电子秒表外,还需配备便携式血乳酸分析仪、运动摄像机等设备。通过运动摄像机对学生跑步姿态进行三维捕捉分析,及时纠正错误动作模式;利用云平台实时上传训练数据,构建学生个人运动数据库,结合机器学习算法预测训练效果,为后续动态调整训练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二)设计阶梯式的训练内容体系

基于前期建立的基础框架,进一步设计阶梯式的训练内容。训练内容需涵盖多种耐力训练形式,如持续跑、间歇跑、法特莱克跑等,并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进行排列。在初始阶段,以低强度、长时间的持续跑为主,帮助学生适应耐力训练的节奏,提升基础耐力。随着训练的推进,逐步引入间歇跑训练,设定合理的跑走交替时间比例,如快跑 3 分钟、慢走 1 分钟,逐步增加快跑时长、缩短慢走间隔。同时,每周安排 1-2 次法特莱克跑,结合场地环境设置不同的速度变化节点,如在操场弯道处加速、直道处减速,增强训练的趣味性与针对性。每个阶段的训练内容需明确具体的操作要求,包括每次训练的总时长、各环节的时间分配、跑动速度等,确保学生能够清晰执行。

(三)动态把控训练实施过程

在训练实施过程中,需进行实时的动态把控。训练开始前,检查学生的身体状态,询问有无不适症状,确认学生具备训练条件。训练中,通过观察学生的面色、呼吸节奏、动作稳定性等,结合心率监测数据,判断学生的疲劳程度。当发现学生出现呼吸急促、步伐紊乱、心率超出预设范围等情况时,及时指导其调整速度或暂停休息,避免过度训练。同时,记录学生在训练中的表现数据,如完成训练的实际时间、心率波动情况、中途休息次数等,与预设目标进行对比分析。每周对各组学生的训练数据进行汇总,评估训练效果,若多数学生未能达到阶段目标,需分析原因并对下周训练内容进行微调,如适当降低强度或延长间歇时间;若学生普遍超额完成目标,则可按计划进入下一阶段训练。

(四)构建循环式的反馈优化机制

训练实施后,需构建循环式的反馈优化机制。收集学生在训练后的自我感受反馈,包括身体疲劳程度、训练兴趣变化等,同时结合训练过程中记录的客观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总结当前训练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如某种训练形式学生参与度高但效果一般,或某项强度设置不合理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如调整训练形式的搭配比例、优化强度设定标准等。将改进措施应用到下一阶段的训练中,形成 “实施 - 反馈 - 优化 - 再实施” 的循环体系。通过持续的反馈与优化,不断完善训练方案,使科学训练方法更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升耐力素质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结语

高中体育耐力素质教学中科学训练方法的应用,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从基础框架搭建到内容设计、过程把控再到反馈优化,环环相扣。这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耐力水平,更能培养学生科学锻炼的意识与能力,为其终身健康奠定基础,彰显了体育教育在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瞿梦涵。高中体育耐力训练的科学化路径研究 [J]. 体育教学导刊,2024(3):42-46.

[2] 邰俊明。青少年耐力素质培养的实践探索 [J]. 校园体育研究,2023(5):18-22.

[3] 窦梓轩。科学训练方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J]. 当代体育科技,2024(2):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