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李明玥
山东省新泰市羊流镇羊祜实验小学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力,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文字是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文字知识,丰富文字储备,提升识字能力。不过受教育方法、教学资源等因素的限制,识字教学并未达到理想效果,因此有必要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在推动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响应“互联网
教育”的理念,打造全新的课堂模式,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一、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不足
目前,诸多学校已经引入智慧黑板、实物投影等设备,不过在实施识字教学时,教师缺乏对设备的充分利用,尚未找到有效的方式实现传统教学和技术设备的相互融合。其中,部分教师缺乏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理解,致使人工智能技术在课堂上难以得到有效运用,大多数情况下运用板书、字卡的方式进行讲解教学。另外,也有部分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存在一定困难,很难发挥先进设备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除此之外,也有的教师存在过度使用人工智能的现象,导致语文学科本质逐渐模糊,课堂沦为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展示场所,致使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和完善的知识体系,违背了核心素养培养的系列要求。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语文识字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智能互动,优化学习形式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效打破传统教学局限性,运用更多样化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例如,运用互动软件、智能语音助手可以在课堂上实现师生的实时活动,且及时纠正学生的朗读发音、拼写顺序等,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度。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可以自主探索、自主形成知识体系。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偏好、识字水平推荐学习内容,并运用游戏化方式打造轻松愉快氛围,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智能扫描,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充分发挥智能扫描的优势,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目前,智能教学平台能够对学生的书写成果进行自动识别,分析笔画顺序、结构准确并形成报告,以此减轻教师批改负担,也能及时发现学习难点,实现教学策略的优化调整。不仅如此,实现推进大数据技术、智能扫描技术的结合,可以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效果,教师结合这些数据反馈情况,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建议,有效提高教学有效性、针对性。基于数据驱动的教学决策,教师便于把握学生的状态,实现精准教学的目标。
三、人工智能技术在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动态呈现,激发识字热情
识字教学并不是机械地知识灌输,而是多方意志、多种思想交融的生命场,场域的纵深延展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要素,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应以识字教学的本质为落脚点,对文字进行动态化呈现,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识字兴趣。例如,在“天地人”“金木水火土”等基础汉字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智能教育软件,对汉字的演变过程进行动画呈现。通过动态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从甲骨文到现代简体汉字的种种变化,直观感受文字变化的视觉力量以及其中的历史厚重。同时,在“春夏秋冬”“姓氏歌”的识字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设计互动游戏,展示四季变化的不同图片、动画以及姓氏歌的起源和其中所蕴含的故事。课堂上,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以人机互动形式认识汉字、学习汉字,不仅有效增强课堂趣味性,也可以更准确理解汉字、记忆汉字。如此,能够打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实现识字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可视成长,助力温故知新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成长变化予以可视化呈现,有利于学生明确自身的优点不足,为温故知新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具体而言,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识字能力水平变化进行可视化追踪,并将这些数据以图形式直观方式呈现出来,然后分享给学生、家长。
例如,在“对韵歌”“日月明”识字教学中,可以基于智能分析工具对学生的汉字掌握情况进行直观分析和展示,并获得学生的学习报告。以人工智能为基础,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进度系统的作用,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示古今对比的有关词汇、与动物相关的汉字,了解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以这种可视化的方式,让学生也可以看到自身的学习进步、学习成果,进而强化学生学习动力,增强自信心。除此之外,教师依据可视化数据的展示,能够及时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复习材料,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三)多维评价,呼应教学目标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作用,可以对学生予以多维度评价,并与既定的教学目标相呼应。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除了能够关注学生的识字量、准确率,也可以对学生的参与度、学习态度、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例如,在“口耳目手足”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人工智能平台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作用,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动采集、自动评估,并结合学生所上传的作业评价完成度、积极情况和创造性思维。
不仅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智能教育软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实现评估方式的创新与拓展,以此了解学生的识字能力、思维敏捷程度。教师依据平台所收集的学生数据信息和有关反馈,了解学生学习质量、效率以及有关影响因素,并对标教学目标评估课程教学效果实现教学方案的调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结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初步获得了显著成效,能够打造全新的课堂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效率,丰富评价维度。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能力、兴趣对知识予以动态化呈现,同时实时采集学生的学习数据生成报告,打造可视化的“成长图”,便于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结合教学目标对课堂进行多维度评价,明确教学效果,便于教师实现针对性调整,把握日后教学方向与重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系列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克文,王文娟.浅析数字化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融合路径[J].中华活 页文选(教师版),2024,(19):46-48.
[2]段本儒,仝均.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智慧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31):80-81.
[3]陆梦昳.数字化赋能小学语文识字与写字教学[J].新世纪智能,2024,(97):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