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流”心成长,护心启航

作者

胡建军 曹生萍

格尔木市第十三中学

外在环境的变化、家庭教育的影响、学生内在的性格因素等等,都成为了当前很多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导火索”。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存在,也进一步引发了持续的后续问题:厌学、有轻生举动、与父母的亲子关系恶化等等。特别是在一些城乡结合处学校、农村学校,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引人担忧,极大阻碍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学校和心理教师要对这些现象有清醒的认识,要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为推手,更要构建一个“协同育人”的机制,联合更多的教育力量为学生“护心启航”,助力学生积极地向阳而长。笔者就结合所在的格尔木市第十三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策略阐述。

一、剖析问题成因,精准设定教育方案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贴合学生学情,做到有的放矢,能切实预防或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需要教师能够“循果导因”,探究“学生身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的答案,继而再设定精准、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处,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大多学生都是少数民族流动学生。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有各种消极行为等等。经过教师们的实地调查和多方沟通得知,学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主要跟家庭教育的不当有很大关系。大多学生的父母忙于打工,工作时间长,收入偏低,既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也因自身生存的压力有负面情绪而影响到了孩子。同时,大部分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较低,很难与孩子有有效交流和教育辅导。学生有负面心理情绪或行为表现时,这些父母或者没有察觉,或者没有合适的方法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从整体上说,家庭教育的不当是我校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的主因。在仔细剖析了这一成因的基础上,我校特意组建了一支心理教育团队,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而设计了主题为“‘流’心成长,护心启航”的“ 3+ 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方案,意在通过家、校、社的教育协同,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而保驾护航。这一方案的制定,也为后续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拉开了帷幕。

二、开展多元活动,高效落实方案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以多元活动为主要形式,从最大程度上吸引家长以及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教育成效。我校心理教育活动方案确定后,辅导团队通过“招募”的方式邀请有相应教育需求的家长、学生参与活动,并根据不同年级段的家长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课程以及教育活动。策划活动时,我们坚持发挥“线上赋能”和“线下深耕”的方式效能,力求活动形式和内容多元化,参与主体覆盖面广。

(一)线上赋能,开启家长课程

线上的活动主要以“智慧家长课堂”为主,团队招募有需求的家长和学生参与相关心理知识的学习。教师们整合了家长和学生的需求数据后,确定了“做智慧家长,亲子共成长”的线上课程主题,设计了三场网络教学课程,分别为解读《家庭教育促进法》、共读《儿童青少年心理学》、学习“学会倾听”“青春期心理特征”等专业知识。线上课堂的开展,铺垫了家长的心理学理论认知基础,帮助家长树立了一定的科学育人理念。以《儿童青少年心理学》这本书的共读课程为例,辅导教师在课前对书中的内容做了介绍,在课中和家长一起针对书籍核心内容和典型章节进行了共读,带领家长一起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世界。很多家长在书籍共读后都有所共鸣,“原来孩子的心理世界是这样的,我们以前都没有了解过”成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特别针对一些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应对方法,家长在书籍共读后更有“茅塞顿开”的感觉,知道该如何去面对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借助网络,线上课程使学校心理教师和家长、学生走在了一起,教师们“倾囊相授”知识,家长和学生们“虚心聆听求教”,促进了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以及对孩子心理特征的了解。

(二)线下深耕,打造亲子活动

我校心理辅导团队组织的线下教育活动,主题多元,形式多样,包括三次亲子地面活动和三次特色亲子实践活动。很多家长和学生都积极参加了这些活动,一些社会力量也有效参与其中,为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和教育成效的提升而助力。

其中,三次亲子地面活动都是以团队心理辅导的形式展开,教师们结合家长的实际教育困惑而对应展开了“我们是快乐的一家人”“招聘父母”“用心沟通”的主题亲子活动。以其中的“招聘父母”主题活动为例,活动的策划源于不少父母与孩子之间不满意、不信任、不亲密而导致了亲子关系疏远,甚至矛盾重重的问题。在这次活动中,教师们设计了一个别有特色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写出一封“父母招聘书”,写下他们梦想中的父母的样子。孩子们写好后,由自己或者辅导教师朗读,让倾听的父母去分析和点评。这一活动让更多的父母真实地审视了自己和孩子间的关系,反省了自己的教育,认真思考了“我们总是要求孩子这样,期待孩子那样,那我们有没有成为孩子期待的那类父母呢?”这一问题。而后续开展的亲子实践活动中,学校教师协同社区工作人员和市政府工作人员,带领家长和学生共同走进了敬老院、社区和气象局,参与了“关爱老人”“冬日‘暖阳’爱心行动”和“温暖如阳,点亮心灯”的活动。这些活动让家、校、社一起为学生改变了认知,增加了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的情感体验,有效促进了学生心理温暖、健康地成长。

三、注重教育展评,稳固夯实教育成果

任何一种教育教学的开展,都不能忽视评价体系的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学校与心理教师要重视教育评价,将评价融入教育开展的全程,并构建一个评价方式、内容、主体都多元化的体系,以此呈现教育的过程与成果,体现出教育的影响力。

我校此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的评价以“展评”为核心方式,意在通过这种集创造性、鼓励性、公平性的方式,全程收集多方的评价信息,最大程度给与学生成长激励,并促进教师及时优化或调整活动方案和实践策略。无论在线上家长课堂,还是线下亲子活动、实践活动中,家长与学生的表现,家、校、社三方的协作都会被真实记录下来。每期活动过后,相应的活动内容、成果会分享到学校的宣传阵地以及活动群中,听取各方教育力量对活动的看法。同时以“问卷调查”形式,收集家长和孩子们对各项活动的真实评价,了解他们从活动中得到的收获,又面对着哪些新的教育困惑或需求,希望在后续的活动中给与关注和满足。“展”是一种直线性的呈现,能呈现活动的细节内容,也能呈现家长和学生的点滴进步;“评”则是一种全面性的反馈,能收集大家发自内心的评价,最终反馈给学校和教师为后期的教育革新而参考。这种方式的运用,最终促进了主题教育活动的策划、实践、评价三位一体化,持续为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而赋能。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校“‘流’心成长,护心启航”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契合了当前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势,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为我校“流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构筑了一道有力的防护墙。这为学校后续开展多主题、深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累积了相应的教育经验,也凝聚了强大的家、校、社协同力量,促使每一个教育角色会在为中小学生“护心启航”的教育之路上团结一心,携手前行。

参考文献

[1] 王淼琴 . 协同育人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安徽省蚌埠市F 小学为例[D]. 河北:河北大学,2024

[2] 郑艳芳王丽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J].教育实践与研究 (C),2024(Z1):79-82

[3] 杨正祥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研究 [J]. 智力,2024(29):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