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形势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探究

作者

张石丽

罗平万峰山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引言

自然保护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载体,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治理深入推进、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面临新形势新要求。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构建科学合理自然保护地体系实现保护与发展平衡,已成为亟待解决重要课题,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讨,为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一、新形势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保护地类型设置存在交叉重叠问题。各类自然保护地由不同部门设立,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多种类型,分属多个部门管理,导致保护地类型繁多、交叉重叠、边界不清晰。同一区域可能同时具有多种保护地身份,如某区域可能既是自然保护区又是风景名胜区,甚至兼具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多重身份,造成空间重叠、功能冲突、管理混乱等问题。保护地划分标准不一缺乏统一科学分类体系,有些保护地设立过程中未充分考虑生态系统完整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导致部分重要生态区域未被纳入保护范围,而一些生态价值较低区域却被划入保护地影响整体保护效果。

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同样存在不足,多部门管理格局导致权责不清、协调困难,自然保护区由林业、农业、海洋等部门管理,风景名胜区由住建部门管理,各类公园由不同部门负责,缺乏统一协调机制造成管理效率低下、政策执行不一致等问题。保护地管理权限下放后,一些地方有关部门为追求经济利益,在保护地内过度开发旅游项目甚至违规建设破坏生态环境,保护地边界调整随意性较大一些地方为配合开发项目,对保护地范围进行不合理调整削弱保护功能,保护地内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权属复杂,产权纠纷时有发生影响保护管理效果。

二、新形势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模式优化

针对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必须进行模式优化与创新,优化保护地空间布局与结构,实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按照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三类主体构建保护地分类体系降低类型复杂度。开展全国自然保护地摸底调查,全面评估各类保护地生态价值与保护状况为整合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划清保护地边界解决交叉重叠问题,实现有关部门一地一类一主体有关部门管理格局,构建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自然保护地体系,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保护网络。优化空间布局,建立生态系统完整性与典型性评估机制识别生态保护优先区域,强化生态廊道建设增强保护地之间连通性形成完整生态网络,实施差别化保护措施根据生态敏感性、重要性采取不同保护强度构建科学保护格局。

实施差异化管控策略是模式优化关键内容,针对不同类型保护地特点制定差异化管控措施,国家公园重点强调生态保护与公众体验平衡,自然保护区以严格保护为主,自然公园兼顾保护与适度利用。建立严格准入机制,明确各类保护地禁止、限制与允许活动清单规范人类活动,实施生态红线管控,将保护地核心区、缓冲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严格保护,建立人类活动影响评估机制,对保护地内外重大工程项目开展生态影响评估控制不良影响,加强巡护监管建立常态化巡护制度及时发现处置破坏行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对受损区域开展针对性修复恢复生态功能。创新保护地管理模式推进保护地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各类保护地管理职能建立统一管理体制;构建国家- 省- 市县三级管理体系实现分级负责、协同推进。

三、新形势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保障机制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重要基础,加快自然保护地立法进程制定《自然保护地法》,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统一法律依据,完善配套法规规章针对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不同类型保护地,制定专项管理条例。修订现有法律法规解决法律冲突与漏洞问题,确保法律体系协调统一,强化地方立法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地方性法规增强法律适用性,制定技术标准规范统一保护地规划、建设、管理、监测等技术要求提高规范化水平。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整合执法力量提高执法效率,创新执法手段运用科技手段辅助执法实现精准执法,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严肃查处落实终身追责,强化社会监督畅通公众举报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监督。

加强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也是重要保障措施,开展全方位宣传教育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宣传自然保护地重要意义与保护成效,编制科普材料普及生态保护知识,设立自然教育中心开展面向公众自然体验活动,将生态保护纳入学校教育培养青少年生态意识,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发布保护地建设情况,健全公众咨询制度在重大决策前征求公众意见,开设志愿者岗位吸引公众参与巡护、监测、宣教等工作,组织公众参与活动如生态观察、科学考察等增强体验感与参与度,建立社会监督渠道鼓励公众对破坏行为进行监督举报,通过健全保障机制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坚实支撑,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结论

新形势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类型重叠交叉、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畅、社区参与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实施差异化管控、创新管理模式等策略优化建设模式。应着力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优化,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科学保护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治理模式,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保护地建设科学化水平,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智聪 , 彭琳 , 杨锐 .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构 [J]. 中国园林 , 2016, 32(7):8.

[2] 蔡晓梅 , 苏杨 , 徐卫华 ,et al.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新理论 , 新方法与法制保障 [J]. 自然资源学报 , 2025,40(6):1429-1450.

[3] 马永欢 , 黄宝荣 , 林慧 , 等 . 对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 [J]. 生态经济 , 2019, 3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