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四环七步”活力课堂实践研究

作者

赵玉敏

辽源市实验中学校

一、研究背景

在国家“双减”政策深化背景下,教育正从“应试导向”向“全面育人”转型。《辽源市区域“活力教育”实践研究》总课题为区域教育改革指明方向,我校“四环七步”活力课堂实践研究顺势推进,以构建学生中心型课堂为核心,打造互动性强、充满创造活力的新型课堂生态,探索契合时代需求的育人新模式,为区域教育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实现理论双重突破:构建“四环七步”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流程;提出“四维多元”评价机制,完善评价框架。二者为课堂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丰富教育教学理论。

(二)实践意义 达成实践三重跨越:激发学生内驱力,提升素养,重塑学习生态;推动教师角色转型,形成教研新态势;助力学校打造特色品牌,为高质量教育生态提供实践范例,赋能区域教育发展。

三、研究目标

(一)构建“四环七步”教学模式,明确“预习—展示—点拨—反馈”四环节及七步流程的功能与操作,形成可推广的活力课堂实践体系。

(二)创新“四维多元”活力评价机制,从课堂参与、知识掌握等维度制定标准,建立即时、自评、互评与阶段性评价联动体系,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三)形成可复制经验,激发学生内驱力与素养,推动教师成长,构建高质量教育生态,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与影响力。

四、研究内容

(一)构建创新教学模式

以“预习学案、成果展示、教师点拨、达标反馈”四环为核心,设计“明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释疑—展示交流—点拨解疑—达标测评—盘点收获”七步标准化环节,明确师生角色与职责,形成有序高效的活力课堂模式。

(二)搭建科学评价机制

构建含课堂参与度等四维指标的评价量表,采用即时反馈、自评互评与阶段性评估的动态评价方式,通过激励、教学迭代及成长轨迹留存实现评价结果多维应用与教学评一体化。

(三)实践成果推广转化

整合理论与实践案例,形成《“四环七步”活力课堂操作手册》《评价指标体系指南》等成果;开展校际交流、教师工作坊等活动,跟踪效果并优化模式,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活力课堂理论与案例,明晰研究现状与趋势,奠定理论基础。

(二)行动研究法:以课堂为实践场域,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循环,优化教学策略,探索激活课堂活力的路径。

(三)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访谈,了解课堂问题与需求,提供实证依据。

(四)案例分析法:剖析典型活力课堂案例,提炼可复制经验。

(五)经验总结法:梳理实践案例,提炼经验与操作范式,结合数据佐证与反思,构建可推广的实施策略。

六、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21.9-2021.10)

组建含校领导、专家及教师的研究团队,明确分工;开展文献调研,完成开题报告;设计问卷与访谈提纲,选取试点班级,为研究实施做准备。

(二)实施阶段( 2021.10-2024.9 )

结合行动研究法,在试点班级开展实践,运用小组合作等策略优化教学;定期访谈师生、观察课堂,收集案例与数据,评估策略有效122

性并动态调整方案。

(三)总结阶段(2024.9 - 2024.12)

整理资料,提炼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撰写报告,形成教学案例集;组织成果汇报与专家论证,总结经验完成结题。

七、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1. 构建“四环七步”活力课堂教学模式

“四环”指“预习学案、成果展示、教师点拨、达标反馈”,各环节时间因课因生调整。

预习学案:教师设计自主学习方案,课前出示目标、重难点及方法,学生通过集体学、自学等完成初探,形成笔记或问题清单。

成果展示:通过自评、互评及教师点评,反馈知识掌握情况,矫正错误、总结方法。

教师点拨:教师概述学生未理解的重点、难点等,提升学生认识,教会学习与思考。

达标反馈:当堂训练检验效果,通过错题分析与变式训练,实现知识内化与应用达标。

“七步”为标准化流程,形成教学闭环。

明晰目标: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呈现目标,拆解重难点,设奖励机制激发探究欲。

自主学习:设计阶梯式问题编为导学案,指导学生标注教材、总结疑问,构建知识框架。

合作释疑:科学分组,学生梳理疑问,讨论后形成问题清单。

展示交流:鼓励小组多元展示成果,学生互评,通过研讨形成认知碰撞。

点拨解疑:教师梳理问题分类呈现,分层引导学生理解,形成知识脉络图。

达标测评:设计基础题与提升题,学生互批并反思错因,教师讲解高频错题。

盘点收获:用可视化工具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总结,构建知识图谱。

2. 创新“四维多元”活力评价机制

以“学生为中心”,从“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度、思维发展、学习态度”四维构建指标,通过“即时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阶段性评价”联动,促进学生发展。

(1)评价量表:明确各维度评价指标与1-5 分标准。

(2)动态评价方式: ① 即时评价:教师当场给予口头或积分奖励;② 自评与互评:课末学生自评并匿名互评; ③ 阶段性评价:每周汇总积分,每月生成报告并结合测试检验效果。

(3)评价结果应用: ① 激励机制:积分兑换奖励,评选标兵; ② 教学优化:分析数据调整策略; ③ 留存成长轨迹:纳入综合素质档案。

(二)实践成果

1. 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课堂发言频次增 60% ,学业优秀率升 28% ,组建 20 余个社团,获省级以上奖项 97 项,心理健康优良率从 62% 升至 89% 。

2. 教师队伍发展 超 90% 教师会用创新教学法,培育市级骨干教师 15 人、新秀 23 人,申报省级课题 6 项,发表论文 40 余篇,开发课例50 余节。

3. 校园教育生态优化 学校获评“吉林省课程改革先进单位”等,构建“基础 + 拓展 + 探究”课程体系,成为区域教育范例。

八、研究不足及今后设想

(一)不足 教师培训缺乏分层分类设计,难满足学科与教龄差异需求;教学技术应用存在故障处置弱、功能开发浅等问题。

(二)设想 推行分层分类教师培训,强化教学技术指导,提升故障应对与功能应用能力,深化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