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修剪措施对车厘子流胶病发生的影响研究

作者

陈红

镇江关镇人民政府 62330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果品市场消费结构的转型与升级,车厘子凭借其口感佳、营养丰富、售价高的特点,在我国果树产业中发展迅猛。然而,在车厘子栽培推广过程中,流胶病的频发对树体健康和果品品质带来了极大威胁。流胶病不仅导致树皮破裂、伤口外流胶质,影响树势和产量,还可能成为多种病原菌的入侵通道,加速病害扩散。已有研究显示,流胶病的发生与品种抗性、土壤水分、营养供应、病原真菌感染等因素有关,但修剪操作作为人工作业中最直接造成伤口的管理行为,往往是病害发生的诱因之一。车厘子修剪过程中若伤口处理不当,极易成为病原入侵的窗口,引发病变流胶。尤其在温湿度变化较大的季节,剪口裸露、创伤未愈合更是加剧病害传播的关键环节。因此,修剪管理对流胶病的防控作用值得深入研究。本研究以河北、山东两地典型车厘子园为试验样本,通过设置不同修剪方式与时间的对比处理,结合病害观察记录及树体生理反应分析,明确修剪措施在病害防控中的调控作用,为科学指导车厘子园管理提供依据。

一、修剪时期对流胶病发生的影响研究

修剪时间选择对车厘子流胶病的发生有直接影响。冬季修剪与夏季修剪对树体创伤恢复能力及病原入侵风险存在显著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在 11 月至次年 2 月之间进行的冬季修剪,尤其是在晴朗干燥天气条件下,树体处于休眠状态,营养代谢缓慢,剪口干燥速度快,不利于病原菌在剪口部位的侵染与繁殖,因而流胶病的发生概率明显较低。而若在 3 月至 5 月春梢萌发期或 6 月至 8 月高温高湿季节进行修剪,树体正处于生长旺盛或生理活动频繁期,剪口渗水较多,且外界温湿度适宜病原菌生长,加之剪后营养流失较快,树体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大大增加了流胶病的发病率。因此,建议将主干型车厘子树的修剪集中在冬季进行,避开流胶高发期,尤其是在南方湿润地区,更需严格控制夏季修剪作业,减少不必要的创伤。

二、修剪强度与剪口数量对病害扩散的影响

修剪强度是影响流胶病发生的另一关键因素。本研究将修剪强度划分为轻度(剪除 1 年生枝条 10% 以内)、中度( (10%30% )与重度(30% 以上)三类,观察三类修剪后的病害发生情况。结果发现,轻度修剪不仅能有效控制树形、促进通风透光,还可保持树体整体活力,使伤口较快愈合,流胶现象极少。中度修剪在配合合理剪口封闭处理的情况下,也能保持较好的抗病状态。而重度修剪则显著增加了树体的应激反应,导致局部伤口集中、愈合迟缓,特别是在主枝、大枝频繁切除后,大面积伤口成为病菌侵入的温床,造成局部甚至整树的流胶病暴发。此外,剪口数量与伤口密度呈正相关关系,过多的枝条切除造成局部组织组织水分流失和再生组织负担加重,是流胶加剧的生理基础。因此,在实际管理中应遵循“宁轻勿重、分期调整”的原则,避免一次性集中修剪导致的树体过度创伤。

三、剪口处理与工具消毒对防病效果的作用分析

剪口作为修剪过程中最直接的创伤部位,是病原菌最易入侵的位置。调查发现,未做任何剪口保护处理的树体,其流胶病发生率明显高于采用封闭剂、杀菌剂处理后的树体。在试验中,剪后使用多菌灵溶液、硼酸膏、园艺封口剂等封闭材料的样本中,剪口在 1015 天内出现明显愈合痕迹,病变几率显著降低。而未处理剪口则常常伴随颜色发暗、木质部渗液、胶质堆积等早期流胶病征象,部分甚至引发腐烂病并进一步发展为枝干坏死。此外,剪切工具是否清洁也影响病害传播路径。在试验园区中,部分果农频繁使用同一剪刀进行多树修剪,而不进行任何酒精或高锰酸钾消毒,结果在出现病株区域修剪后,接续健康树木即发现相同病症,其传播方式疑似为工具交叉感染。因此,果农在修剪过程中应坚持“剪前消毒、剪后封口”的规范操作流程,确保每一处创伤都在病害可控范围内进行修复。

四、不同修剪方式在实际园艺管理中的应用成效

车厘子园区中因树龄、品种、栽培方式等不同,适用的修剪方式亦有所差异。本研究在 48 年生的‘红灯’、‘美早’等主栽品种中进行对比,采用更新修剪、疏枝修剪、回缩修剪等多种方法,分析其与流胶病发生的关联性。结果显示,采用疏枝式修剪的树体因枝条保留适度、树体通风良好、养分分配合理,树势较强,流胶症状最轻;而更新修剪虽然在短期内对病枝进行清除,但因操作多集中在主枝上,剪口较大,封口不及时的情况下易成为病菌侵染的突破口;回缩修剪主要用于控制树冠外扩,若处理不慎则在切口处积水、感染频发,成为流胶病多发区。因此,园艺管理中应根据不同树体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修剪方式,并配合生理调节、病害清理等综合管理措施,构建良性循环的生态管理机制。此外,开展果农修剪技术培训、编制简明修剪手册、建立剪前风险识别机制等手段,也可有效减少操作失误所导致的流胶风险,从源头控制病害发生。

五、结论

综上所述,车厘子流胶病的发生虽受多种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但修剪措施作为影响病害发生的关键外部管理变量,对流胶病的调控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本研究的实地调查与系统对比,明确指出适时、适度、规范的修剪有助于增强树体抗病能力,而不合理修剪则极易引发病害蔓延。特别是修剪时期的选择应尽量避开树体代谢旺盛阶段,剪口处理应配备有效封闭剂,工具需规范消毒,剪枝强度应合理控制,避免过重操作造成树体虚弱。此外,针对不同树种及栽培背景,应因地制宜制定修剪方案,并加强病害监测与早期干预,推动病害治理的科学化、标准化与系统化。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现代传感监测手段,对修剪后剪口生理响应过程进行实时追踪,探索树体伤口愈合与病菌侵染之间的微生态机制,推动车厘子种植从经验型向数据驱动型管理模式转型,实现更高水平的果树健康管控与产值提升。

参考文献:

[1] 梅焱, 杨毅娟, 李云国, 等. 昭通市车厘子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J].

云南农业科技 ,2022,(S1):20-22.

[2] 王 健 , 张 进 . 威 宁 车 厘 子 高 效 种 植 关 键 技 术 [J]. 农 技 服

务 ,2022,39(06):82-84.

[3] 曹若涛 . 车厘子栽培与管理探讨 [J]. 现代园艺 ,2017,(09):60-61.

[4] 陈玉梅 . 车厘子栽培管理 [J]. 云南农业 ,2015,(05):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