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手工串珠校本课程中“三力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陆一萍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中心小学 318058
引言
当前小学教育中,传统课程有时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而手工类校本课程因其操作性、趣味性,成为重要补充。基于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构成的“三力”教育理念,我们尝试在小学高段手工串珠课程中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旨在超越单纯技艺传授,引导学生通过串珠活动连接生活经验,激发自主探究热情,释放创新潜能,从而在真实任务中实现能力进阶与素养提升。
一、“三力驱动”串珠教学模式的核心构建
“三力驱动”并非概念堆砌,而是以学生真实发展需求为锚点,重塑串珠课程的内在逻辑。
生活力奠基:课程设计强调作品的生活实用性。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制作茶杯垫、笔筒、手机包等日常用品。学生在测量尺寸、选择适配珠型、确保结构稳固的过程中,自然锻炼解决问题的思维与动手能力。当亲手制作的笔筒真正用于书桌收纳,成就感直接强化了“生活力”价值认知,理解技能服务于生活的本质。
自动力激发:要改变教师示范 - 学生模仿的单向传递,采用项目式学习。如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并完成一个主题串珠手提包。从图纸构思、材料清单拟定、分工协作到问题调试,学生需主动规划步骤、查阅资料寻求同伴或教师支持。开放性的任务成为点燃自动力的引擎,驱动学生在尝试、修正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造力赋能:在掌握基础技法后,课程设置创意释放环节。如创意百搭珠宝或美化生活主题创作,鼓励学生打破常规配色与造型,融入个人审美或故事元素(如为母亲设计生日主题手链)。提供多样化材料(异形珠、天然石、小配件),支持学生将独特构思转化为具象作品。教师角色转为资源支持者和思维启发者,呵护稚嫩却珍贵的创新火花。
二、模式落地的关键实施策略
(一)项目引领,做中学
“三力驱动”要落到实处,关键在于让学生真正动手去做,在完成具体任务中学习。我们不再停留于零散的技法练习,而是围绕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来组织串珠课。这些项目就像一个个小目标,比如“做一个结实的茶杯垫”、“编一个漂亮的笔筒”、“完成一朵立体的玫瑰花”或者“设计一个实用的小手提包”。学生一上课就知道今天要做出个什么东西来,目标非常明确。为了完成这个作品,他们自然就需要用到之前学过的串珠基本功,像怎么打结才牢固、单层串珠和双层串珠怎么操作、不同部分怎么连接,还有如何安全使用尖嘴钳这些小工具。老师在旁边主要是示范关键步骤,解答疑难,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珠子穿错了、线打结了、结构不稳当这些问题,这时候就需要他们动脑筋想办法解决,或者请教同学、老师。正是在这种不断动手、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里,学生对串珠技法的掌握才更扎实、更灵活,真正体会到边做边学,边学边会的道理,学习动力(自动力)和实践能力(生活力)也在这个过程中被激发出来。
(一)跨界融合,拓宽视野

手工串珠课不能关起门来只玩珠子,需想办法让它和孩子们学的其他知识挂上钩,这样课程才更有意思,也更有深度。我们在设计项目和活动时,会有意识地寻找串珠与其他学科的连接点。比如,做一条有规律的项链或手链,需要学生计算珠子数量、设计重复的图案,这里面就用到数学里的计算和规律识别。设计作品的颜色搭配、形状组合,怎么才好看?这就涉及到美术中的色彩知识和立体构成原理。选择用什么材质的珠子?塑料珠、玻璃珠、木头珠有什么不同特性?这就可以引入一点简单的科学观察。
甚至,当学生完成一个作品,让他们向同学或家人介绍自己的设计想法、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比如这是我为妈妈生日做的),这不就是在锻炼语文表达能力吗?再比如,让学生设计一个带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小挂饰,他们就需要去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把社会学习的内容也融合进来了。这种跨学科的连接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串珠活动中自然发生的,它让学生看到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用的、是相互联系的,无形中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也让串珠课本身变得更有内涵,更能激发创造性的思考。
(三)多元评价,看见成长
怎么才知道学生在串珠课里有没有收获、有多大进步?光看最后作品做得好不好是不够的。我们建立了一套多角度、更关注过程的评价方法。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自评):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新技巧?哪里觉得难?是怎么克服的?对自己的作品满意吗?为什么?这能帮助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同时,鼓励同学之间互相看看、说说(互评):你觉得同伴的作品哪里做得好?有什么特别的设计?或者有没有什么小建议?这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相互学习的能力。老师当然也要看(师评),但不仅仅是打分,更关注学生在操作中的表现:动手能力有没有提高?遇到困难是退缩了还是积极想办法?有没有创新的小火花?是否遵守安全操作规范?这些都是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重要素养。另外,作品的实际用途也是很好的评价参考。比如,学生把自己做的串珠小礼物送给家人朋友,对方的反应和喜爱程度如何?这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劳动成果的价值。最后,定期在班级或年级搞个小展览,或者组织爱心义卖活动,把大家的作品展示出来。这不仅是成果检验,更是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的好机会,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和社交能力(社会性生活力)。
三、实践反思
“三力驱动”模式的深化需关注两点:其一,安全与兴趣的平衡守护。小学高段学生操作能力增强,但如尖嘴钳等工具的使用仍需强调规范与监护,确保实践安全无虞。同时,通过引入新颖主题、流行元素或挑战性任务(如复杂造型),持续保鲜学生的参与热情,避免兴趣衰减。其二,资源与支持的动态供给。建立灵活的材料库、积累典型学生案例、形成校本教学资源包,并鼓励教师持续反思教学策略,是模式长效运行的基础保障。教师需敏锐捕捉学生需求,及时调整内容难度与支持方式。
结语
以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驱动的小学手工串珠课程,超越了传统劳技课的边界。这一模式的实践,为在小学高段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特别是劳动教育与创新教育,提供了具象而生动的校本化方案。
参考文献
[1] 董泓 , 张子琴 , 黎慧琳 . 传统工艺在中小学校本课程中的思政价值及实践探索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4(15):77-79.
[2] 苏建新 , 袁丹 . 用项目驱动校本课程的实施——以”精美手工”课程为例 [J]. 教育视界 ,2023(1):65-67.
[3] 孙丽丽 . 浅析小学美术手工课的教学途径 [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1(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