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融合视角下小学数学趣味课堂构建策略
郭聪颖
安徽省定远县实验小学 233000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而跨学科融合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强调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与思维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1. 情境交融:生活场景激活数学趣味
数学同其他学科的联系很紧密。这种联动教学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教学内容因此更丰富。学生接触多元知识。思维的碰撞常常发生。综合素养于是得到提高。数学课堂引入美术元素增加了艺术感。几何图形教学有时让学生动手。学生使用彩笔和纸张画画。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被绘制出来。学生动手拼接图形组合图形。美丽图案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来。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加深了。理解也变得更加深入。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挥空间。审美能力随之获得了培养。对称图形学习也运用类似方法。教师指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蝴蝶的翅膀就是常见例子。故宫的建筑布局也体现对称。学生被引导去仔细观察它们。接着学生拿起剪刀剪纸。制作对称图形的任务开始。对称带来的美感被亲身感受。数学与科学联动情况不同。科学实验常常需要数学参与。测量操作在实验中必不可少。数据记录与分析环节同样关键。学生需要用到数学工具知识。植物生长实验是典型场景。光照时间长短影响植物生长。学生动手测量植物生长高度。不同光照时间下都得测量。测量数字被详细记录下来。这些数据等待后续的处理。统计图绘制是常用手段。平均值计算得出实验结论。学生这时候体会到数学用途。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提升。
2. 学科联动:多元知识碰撞思维火花
数学同其他学科的联系显著存在,这种联动教学推动学生视野扩展,教学内容随之丰富。多元知识碰撞过程激发思维活动,综合素养提升因此实现。数学与美术学科联结时,艺术气息融入数学课堂成为可能。几何图形教学阶段,学生借助彩笔和纸张绘制" 三角形"、" 正方形 "、" 圆形 " 等图形成为可行方案。拼接组合操作产生图案具有美感,该过程产生双重效应:几何图形认知深化发生于学生群体,想象力与创造力释放同时出现。审美能力培养同步推进。对称图形学习环节,教师指引学生观察生活对称现象具备必要性," 蝴蝶的翅膀 "、" 故宫的建筑 " 构成典型实例。剪纸制作对称图形活动随即开展,对称蕴含的美的感受获得直接体验。数学同科学学科联动体现不同路径,科学实验成为数学知识应用载体。实验过程依赖测量记录与数据分析,数学支持作用此时凸显。植物生长与 " 光照时间 " 关系探究案例中,学生测量不同时段植物高度属于基础操作。数据记录完成后的数学处理包含多重步骤:" 统计图 " 绘制构成首要任务," 平均值 " 计算属于后续环节,最终结论推导建立于此。这种实践模式产生特定效果:数学在科研中的工具价值被学生直接感知,运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成为自然结果。知识跨界整合呈现教育价值,学科壁垒打破后产生认知迁移。图形绘制不仅训练空间思维,更触发视觉化表达能力生长。实验数据处理过程隐含逻辑训练,量化分析习惯借此建立。跨学科教学的核心并非简单知识叠加,而是认知结构的重组再造。美术中的对称创作既验证数学原理,又发展手眼协调技能。科学实验中的测量误差促使数学精度意识形成,这种双向促进构建完整素养图谱。教学实践表明,学科交叉点往往产生深度思考契机,多元视角融合推动批判性思维发展。知识应用场景的真实性决定学习效能,跨学科设计正是对这种真实性的还原尝试。
3. 游戏赋能:趣味挑战点燃学习热情
游戏天然契合儿童特质,其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引入,能营造轻松氛围,有效点燃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借助精心设计的各类数学游戏,学生得以在玩乐中掌握知识,解决问题时获得乐趣,学习效果自然提升。一种常见做法是利用竞赛元素。教师可组织口算比赛或解题比赛等活动,学生在竞赛中直面自我挑战,这直接作用于计算能力与解题能力的提高。实施口算接力赛时,学生分组进行,成员依次完成口算题目,比拼速度和准确度。这样的竞赛形式,既能唤醒学生的竞争意愿,也能培育他们的协作精神。解题比赛则可以设置梯度难度题目,学生依据自身能力选择挑战对象,满足不同学习层次的实际需求。另一维度是数学益智游戏的应用,它们对思维能力的锻炼作用显著。“魔方”、“数独”、“华容道”等游戏都包含着丰富的数学内核。教师引导学生投入这些游戏,有助于他们在游戏情境里探究数学原理。操作“魔方”的过程要求学生调动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进行还原,这加深了对几何图形的认知。“数独”则要求学生依据已有数字,通过严谨推理填补空白,逻辑能力和专注力在此过程中得到培养。定期安排这类游戏活动,鼓励学生课余交流分享,共同推动数学思维能力的进步。角色扮演游戏为数学课堂注入更强的生动性。教授“人民币的认识和使用”单元时,“小小商店”的模拟情境是个好选择。学生化身顾客、收银员或售货员,在模拟购物场景中完成钱币交易。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使学生深刻理解人民币的面值、换算规则以及找零原理,同时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也获得实践机会。学习“方向与位置”内容时,“寻宝大冒险”游戏可以登场。教师将“宝藏”藏于教室某处,并提供诸如“宝藏在教室东北方向,靠近窗户位置”等线索,学生依据线索搜寻目标。这一过程强制性地运用了方向与位置知识,学生将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知识的理解深度和运用能力由此增强。
综上所述,跨学科融合视角下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通过情境交融,将生活场景引入课堂,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活数学趣味;学科联动,让数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碰撞出思维火花;游戏赋能,将趣味游戏融入教学,能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柯桂榕 . 寓教于乐:趣味游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 亚太教育 , 2024,(24): 122-124.
[2]高三保.小学数学趣味课堂教学活动的应用探究[J].华夏教师, 2023,(36): 70-72.
[3] 程书霞 . 教学做合一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探究 [J]. 科学咨询 , 2022,(12): 24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