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管理中进度管理
颜维奇
江苏兰克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224000
引言 随着我国电力需求的持续增长,电力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对项目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进度管理是确保工程按期投产、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关键因素。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计划制定不科学、参建单位协调不畅、管理手段滞后等问题,导致工期延误现象频发,影响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因此,深入研究电力工程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对于提升项目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力工程管理中进度管理的重要性
(一)保障工程按期交付,提升整体效益
在电力工程管理中,进度管理是确保项目按时完成的核心环节。电力工程项目通常涉及复杂的施工流程、多专业协同作业以及大量的设备采购与安装任务,任何一个环节的延误都可能导致整个工程周期延长。通过科学的进度管理,可以对各阶段的任务进行合理安排和动态调整,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此外,按期交付不仅能减少因工期拖延带来的成本增加,还能提前实现电力设施的投产运行,为社会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电力工程实施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进度管理,建立完善的进度控制体系,以保证工程如期完成并投入运营。
(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施工效率
进度管理不仅是时间上的安排,更是资源调配的重要依据。电力工程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合理的进度计划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资源浪费或短缺现象的发生。例如,在变电站建设过程中,若未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变压器、电缆等关键设备的进场时间,可能造成现场拥堵或停工待料的情况,影响施工效率。通过进度管理,可对各项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实现人力与机械的高效配合、材料与工序的无缝衔接,从而提升整体施工效率。同时,良好的进度控制还有助于降低安全风险,减少因赶工造成的安全隐患,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同步达标。
(三)增强项目可控性,提升管理水平
进度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可控性和管理质量。一个详尽且可行的进度计划不仅为施工提供明确的时间节点,也为各方沟通协调提供了统一基准。通过对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对比分析,管理者能够及时发现偏差并采取纠正措施,防止问题积累导致严重后果。此外,现代电力工程管理已广泛采用信息化手段,如BIM 技术、进度管理软件等,使进度数据实时共享、动态更新,进一步提升了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加强进度管理,有助于构建高效的项目管理体系,推动电力工程向标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工程建设的整体管理水平。
二、电力工程管理中进度管理 中存在的问题
(一)进度计划制定不科学,缺乏前瞻性与可操作性
在电力工程管理中,进度计划的制定是进度管理的核心,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项目存在进度计划制定不科学的问题。一方面,一些项目在编制进度计划时缺乏对工程整体的系统分析,未能充分考虑施工工艺、设备供应周期、现场环境等关键因素,导致计划脱离实际,难以执行;另一方面,部分进度计划缺乏前瞻性,未能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判和应对安排,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如设备延迟到货、施工许可审批延误等,整个工程进度便会受到严重影响。此外,有些计划过于理想化,未结合现场施工人员的实际能力与资源配置情况,导致执行力差。
(二)多方协调不力,影响工程整体进度
电力工程项目通常涉及多个参建单位,包括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备供应商等,多方之间的协调配合直接影响工程进度。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常常出现信息沟通不畅、责任划分不清、协同效率低等问题。例如,设计变更未及时通知施工单位,导致返工或停工;设备供货与施工进度不匹配,造成材料积压或停工待料;施工与监理单位之间对进度节点理解不一致,引发进度控制混乱。此外,部分项目缺乏统一的进度管理平台,各方信息传递滞后,难以实现进度动态监控和及时调整。
多方协调不力不仅会延误工期,还会增加项目成本,甚至影响工程质量(三)进度控制手段落后,信息化水平不高
尽管现代项目管理理念和技术不断发展,但在许多电力工程项目中,进度控制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管理阶段,缺乏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的支持。部分项目仍然采用 Excel 表格或纸质台账进行进度记录与更新,难以实现进度数据的实时采集、动态分析和可视化展示,导致管理者无法及时掌握工程进展,延误决策时机。此外,缺乏对BIM(建筑信息模型)、进度管理软件、物联网等现代技术的应用,使得进度偏差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影响整体进度控制效果。
三、电力工程管理中进度管理路径
(一)建立健全进度管理体系,强化前期策划与风险预控
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科学合理的进度管理体系是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的基础。首先,应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进度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参建单位的职责分工,并制定统一的进度管理制度。其次,在项目启动阶段,必须做好充分的前期策划工作,结合工程特点、施工工艺、资源配置等因素,编制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总体进度计划。该计划不仅要涵盖关键节点和里程碑目标,还应细化到各专业工程和施工工序的具体安排。此外,还需识别可能影响进度的关键风险因素,如设备供货延迟、设计变更、审批流程滞后等,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通过建立健全的进度管理体系,不仅可以提升项目的可控性,还能为后续动态调整提供依据,从而有效保障工程按计划稳步推进[1] 。
(二)加强多单位协同管理,提升沟通效率与协作水平
电力工程项目涉及多个参与方,包括设计、施工、监理、采购、调试等多个环节,各单位之间的高效协作是实现进度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构建统一的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进度协调会议,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各方数据的实时传递和同步更新,避免因信息不对称或延误导致进度偏差。例如,可以借助BIM 技术、项目管理软件等工具,将各专业的工作内容整合在一个平台上,便于进度监控和资源调配。此外,还需加强对分包单位的管理,确保其施工进度符合整体计划要求。只有通过强化多方协作、优化沟通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进度冲突,提高整体工程推进效率[2] 。
(三)推进信息化与智能化手段应用,实现进度动态监控与智能决策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与智能化手段在电力工程进度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传统的进度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大型复杂项目的精细化管理需求,因此应积极引入 BIM、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MIS)、物联网(IoT)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工程进度的全过程动态监控。通过这些系统,管理者可以实时掌握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快速识别进度偏差并进行预警。同时,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历史进度数据进行挖掘,预测潜在风险,辅助管理层做出科学决策。此外,移动端APP 的应用也为现场管理人员提供了便捷的数据采集与反馈途径,提升了进度管理的响应速度和执行效率。推进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不仅能显著提升进度管理水平,也将推动电力工程管理向数字化、智慧化方向发展[3] 。
总结 :加强电力工程进度管理不仅是保障工程按期完成的基础,更是提升项目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抓手。通过完善进度管理体系、优化多方协作机制、引入信息化管理工具,能够有效解决进度控制中的关键难题,提升施工效率与管理水平。未来,应进一步推动智能建造与数字化管理深度融合,构建高效、协同、智能的进度管理模式,为电力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爱亮.电力工程管理中进度管理的应用分析[J].通讯世界, 2024, 31(9):94-96.
[2] 张开云.电力工程管理中进度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户外装备, 2023(4):178.DOI:10.12277/j.issn.1673-9434.2020.04.178.
[3] 刘俊超.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中质量及工程进度管理对策探析[J].电力设备管理, 2024(2):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