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框架剪力墙结构在高层住宅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董荣华

安徽省成思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引言

在高层住宅建筑向绿色化、工业化发展的背景下,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创新应用成为行业关注重点。研究其材料革新、构造优化及智能化施工技术,对提升建筑质量、缩短工期和降低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装配式建筑与BIM 技术的深度融合提供结构载体,推动高层住宅建造方式的转型升级。

1 框架剪力墙结构概述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由框架和剪力墙协同工作的复合结构体系,兼具框架结构空间布置灵活和剪力墙结构抗侧刚度大的双重特点。该结构中,框架部分主要承担竖向荷载并提供一定抗侧力能力,剪力墙则主要抵抗水平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二者通过楼板等水平构件协调变形共同工作。框架通常采用梁柱刚性连接形成抗侧力体系,剪力墙可布置在电梯井、楼梯间等部位或沿建筑周边设置,形成合理的抗侧力系统。从力学特性看,框架剪力墙结构具有多道抗震防线,小震时框架与剪力墙共同作用,中震时剪力墙作为第一道防线承担主要水平力,大震时框架作为第二道防线防止结构倒塌。材料选择上多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近年也发展出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混合结构等新型式。随着建筑高度增加,该结构体系衍生出带加强层、错层剪力墙等变体形式,并通过设置耗能元件提升抗震性能。在施工技术方面,现浇与预制装配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普及,BIM 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设计施工的协同性,使该结构体系在高层建筑中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

2 高层住宅建筑应用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优势

2.1 提升建筑稳定性

框架剪力墙结构通过刚性框架与连续剪力墙的协同作用,显著增强高层住宅的整体稳定性。框架体系形成空间网格结构有效传递竖向荷载,剪力墙作为主要抗侧力构件大幅降低结构侧移,二者结合使建筑在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保持良好整体性。刚度的合理分布避免应力集中现象,减少结构扭转效应,确保各层变形协调一致。尤其对于平面不规则或立面收进的住宅建筑,通过剪力墙的针对性布置可平衡结构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的偏移,防止在地震作用下产生过大的扭转振动。

2.2 增强空间利用效率

该结构体系灵活适应住宅建筑功能需求,框架部分形成大开间空间满足户型可变性要求,剪力墙集中布置在分户墙、电梯井等非可变区域,实现承重结构与空间划分的有机统一。相比纯剪力墙结构,减少室内露柱问题,提高得房率和使用舒适度。剪力墙的布置可巧妙结合建筑功能分区,如将卫生间、管道井等辅助空间与剪力墙整合设计,既保证结构性能又不影响主要使用功能。在户型改造方面,框架区域的非承重隔墙可根据住户需求灵活调整,适应全生命周期住宅的改造需求。

2.3 优化抗震性能

框架与剪力墙的刚度互补特性使结构具有优良的抗震延性和耗能能力。剪力墙作为第一道防线控制结构变形,框架作为后备防线防止倒塌,形成分级抗震机制。刚度的合理梯度分布避免薄弱层出现,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呈现整体弯曲型变形,较纯框架结构的剪切型变形更有利于抗震。通过调整剪力墙的数量和位置,可实现结构自振周期的主动控制,避开场地特征周期以减少共振风险。材料选择上,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具有良好塑性变形能力,配合框架节点的精心设计,能形成理想的"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破坏模式。

3 框架剪力墙结构在高层住宅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3.1 结构布局规划

结构布局需要统筹考虑建筑功能、力学性能及施工可行性等多重要素,通过建立参数化模型分析不同方案的经济技术指标。核心筒布局通常采用中央集中式或双核分散式,前者有利于设备管井整合但可能引起扭转效应,后者更适应长条形地块但增加结构复杂度。剪力墙沿建筑外围布置可增强抗扭刚度,但需平衡与采光需求的矛盾。对于底部商业上部住宅的复合功能建筑,采用转换层实现剪力墙的平稳过渡,转换梁设计需综合考虑传力路径和建筑净高要求。平面不规则时通过设置抗震缝分块处理,或增加周边剪力墙密度补偿刚度缺失。竖向布置遵循"下刚上柔"原则,上部适当减少剪力墙数量避免刚度突变,对于阶梯形立面采用斜向剪力墙实现刚度平缓变化。

3.2 构件尺寸确定

构件截面设计基于性能化设计理念,采用弹塑性分析方法确定合理尺寸范围。剪力墙厚度需满足稳定性要求,底部加强区通常取层高1/16~1/20,上部可逐步收减但不宜小于 160mm 。框架柱截面尺寸与轴压比直接相关,通过调整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配筋率将轴压比控制在规范限值内,同时考虑双向地震作用下的复合受力状态。梁高跨比取1/12~1/15 为宜,悬挑梁根部需特别验算抗剪承载力。楼板厚度除满足竖向荷载要求外,还需确保作为水平隔板的整体性,一般住宅取 100~120mm ,核心筒周边适当加厚以传递剪力。构件尺寸优化需结合建筑功能要求,如降低梁高增加净空、控制剪力墙厚度节约面积等,通过多方案比选找到经济性与安全性的最佳平衡点。

3.3 连接节点设计

节点设计是保证结构整体性的关键环节,需要重点解决不同构件间的内力传递问题。框架梁柱节点采用强节点弱构件原则,通过加密箍筋和增设交叉斜筋提高抗剪能力,避免节点区先于构件破坏。预制剪力墙竖向连接优先采用灌浆套筒技术,水平接缝设置键槽并配置抗剪钢筋确保接缝传力可靠。现浇与预制混合结构需特别注意交界处的构造处理,如叠合梁在支座处的纵向钢筋锚固长度需加倍。设备管线穿越剪力墙时设置钢套管补强,穿孔位置避开边缘构件和受力较大区域。新型装配式节点如带有可更换阻尼器的连接装置,既能保证正常使用状态下的刚性连接,又能在强震时通过金属屈服耗散能量,震后更换损坏部件即可恢复结构功能。

3.4 抗震设计考量

抗震设计采取"三水准"防御策略,通过多遇地震下的弹性设计、设防地震下的延性控制和罕遇地震下的防倒塌验算实现分级设防。分析模型需考虑剪力墙与框架的协同工作效应,采用壳元模拟剪力墙的平面内外刚度,准确反映连梁对整体抗侧刚度的贡献。对于不规则结构,进行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分析,必要时采用反应谱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剪力墙底部加强区提高配筋率和边缘构件约束程度,确保塑性铰在预定区域形成。连梁设计控制在适筋范围内,通过交叉斜筋或型钢混凝土提高其耗能能力。框架部分强化柱端抗弯能力,保证"强柱弱梁"的破坏机制。对于高烈度区建筑,可采用带消能减震装置的新型结构体系,如在中上部设置金属阻尼器分担地震能量,或采用基础隔震技术降低上部结构地震响应。

结束语

框架剪力墙结构在高层住宅中的应用研究体现了现代建筑技术与工程需求的深度结合。通过持续优化设计理论、施工工艺和性能评价体系,该结构体系将进一步提升安全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为未来高层住宅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助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传磊.框架剪力墙结构在高层住宅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5,52(09):10-12.

[2]李家龙.某框架剪力墙结构高层住宅既有结构安全性鉴定[J].安徽建筑,2024,29(08):160-161.

[3] 田 振 保 . 框 架 剪 力 墙 结 构 建 筑 施 工 技 术 探 析 [J]. 北 方 建筑,2023,4(05):66-69.

[4]连平.高层住宅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设计实践[J].建材与装饰,2023,(27):108-109.

[5]黄炳森.高层住宅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J].四川水泥,2022,(0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