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学生日常行为中的思政教育渗透路径

作者

吴昊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江苏连云港 222061

一、引言

高职学生作为未来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储备力量,其日常行为表现直接反映个人素养,也关系到职业发展潜力。思政教育若仅依赖课堂理论灌输,难以触及学生思想深处,而日常行为作为思想观念的外在体现,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载体。当前,高职学生日常行为中存在的迟到早退、实训操作不规范、团队协作意识薄弱等问题,本质上是理想信念、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的缺失。将思政教育渗透到日常行为中,通过行为矫正引导价值重塑,是落实“ 三全育人” 理念的关键环节。本文结合高职学生行为特点,分析思政教育渗透的现实意义与现存问题,探索具体路径,旨在实现“ 行为养成—思想提升—素养内化” 的育人闭环,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二、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特点与思政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一)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典型特征

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呈现明显的职业教育烙印。在学习场景中,理论课出勤率较低但实训课参与热情较高,对实操技能关注多,对理论知识重视不足,存在“ 重技轻德” 倾向。生活场景中,集体活动参与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沉迷网络社交,现实交往能力较弱;宿舍内务整理、公共区域维护等方面表现出责任意识欠缺,如物品乱堆、垃圾乱扔等现象普遍。职业场景中,实训课上存在操作流程简化、工具摆放随意等问题,对“ 工匠精神” “ 安全规范” 等职业要求理解表面化,缺乏严谨态度。这些行为背后,折射出价值判断模糊、规则意识淡薄、职业素养欠缺等深层问题。

(二)日常行为中渗透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日常行为是思政教育的“ 实践考场” ,其渗透必要性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弥补课堂教育局限,将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具体行为规范,如通过实训课的规范操作培养敬业精神,比单纯说教更具说服力。二是契合高职教育特色,职业教育强调“ 做中学” ,日常行为中的技能训练与职业规范养成相融合,能实现“ 技” 与“ 德” 的同步提升。三是顺应学生成长规律,高职学生处于价值观成型关键期,通过日常行为中的正向引导,如集体劳动中的协作要求、宿舍生活中的包容教育,可使思政教育更具亲和力与实效性,避免“ 两张皮” 现象。

三、高职学生日常行为中思政教育渗透的现存问题

(一)渗透载体碎片化,缺乏系统设计

当前思政教育在日常行为中的渗透多为零散举措,缺乏整体性规划。学生管理部门侧重纪律约束,如针对迟到早退的扣分制度;教学部门在实训课中强调操作规范,但未与职业伦理关联;后勤部门关注宿舍卫生,却忽视背后的责任意识培养。各环节各自为政,未能形成育人合力。

(二)教育方式单向化,忽视学生主体性

部分教育者将日常行为管理等同于思政教育,采用“ 命令—服从” 模式,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对宿舍卫生不合格的学生仅作通报批评,未引导其理解“ 环境整洁与生活态度” 的关联;实训课上对违规操作的学生直接处罚,却不讲解规范背后的安全责任与职业操守。这种单向灌输导致学生抵触情绪,难以从内心认同行为要求,更无法内化为价值观念,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职业属性融合不足,与未来发展脱节

日常行为中的思政教育未能充分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生活场景中的教育多聚焦基础道德,如文明礼貌、爱护公物,却很少关联“ 职场礼仪” “ 团队协作” 等职业素养;学习场景中强调理论课纪律,却未将“ 按时上课” 与“ 职业守时” 相联系。

(四)评价机制单一化,重结果轻过程

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评价多以“ 是否违规” 为标准,采用扣分、警告等负向激励,缺乏对行为改善过程的关注。评价内容集中于纪律遵守、环境卫生等显性指标,对“ 团队协作中的主动担当” “ 实训中的创新尝试” 等

体现思政素养的隐性行为关注不足。这种单一评价模式使学生陷入“ 不犯错即可” 的消极心态,难以激发其主动提升思想境界的内生动力,也无法全面反映思政教育的渗透成效。

四、高职学生日常行为中思政教育的具体渗透路径

(一)构建“ 场景化” 渗透体系,实现全方位覆盖

以学生日常行为场景为依托,设计分层渗透方案。学习场景中,理论课结合“ 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复盘” 流程,融入“ 严谨治学” 理念,如通过小组作业互评培养诚信意识;实训课将操作规范与“ 工匠精神” 结合,要求工具“ 用完即归位” ,并讲解其背后“ 对产品负责、对安全负责”的职业内涵。生活场景中,宿舍推行“ 文化共建” 计划,通过制定“ 舍规”引导学生协商民主、包容互谅。

(二)创新“ 互动式” 教育方法,激活学生主体性

转变教育理念,采用“ 引导—参与—反思” 的互动模式。针对行为问题组织主题讨论,如对“ 实训操作简化” 现象,开展“ 违规操作可能带来的后果” 案例分析会,让学生结合行业事故案例自主总结规范的重要性。引入“ 行为契约” 机制,学生与导师共同制定个性化改进计划,如迟到学生约定“ 每周提前 10 分钟到校,并记录时间管理心得” ,通过自我管理实现思想转变。

(三)强化“ 职业性” 融合设计,衔接未来发展

将日常行为规范与职业素养要求深度绑定。生活场景中,把“ 宿舍值日” 与“ 职场轮值” 类比,讲解团队分工中的责任对等原则;将“ 公共区域保持安静” 延伸至“ 职场办公环境礼仪” ,培养职业素养。学习场景中,理论课考勤与“ 职场考勤制度” 挂钩,分析“ 迟到10 分钟对团队工作进度的影响” ;实训课引入企业评价标准,如邀请企业技师现场评估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并讲解“ 工艺精度” 与“ 职业口碑” 的关系。

(四)完善“ 多元化” 评价机制,关注成长过程

建立“ 过程+结果+发展” 的三维评价体系。过程评价采用“ 行为成长档案” ,记录学生从“ 宿舍卫生不合格” 到“ 主动整理” 的转变轨迹,辅以导师观察记录与自我反思日志;结果评价兼顾显性指标(如违规次数)与隐性指标(如团队活动中的贡献度),通过同学互评、企业导师打分等多主体参与方式确保全面性。评价结果应用上,不仅与评奖评优挂钩,更注重反馈指导,如针对“ 协作意识薄弱” 的学生,推荐其参与集体项目并提供针对性辅导。

五、结语

高职学生日常行为中的思政教育渗透,是落实“ 三全育人” 的重要举措,其核心在于将价值引领融入行为养成,实现“ 润物细无声” 的育人效果。当前存在的载体碎片化、方式单向化等问题,需通过构建场景化体系、创新互动式方法、强化职业性融合、完善多元化评价等路径加以解决。未来,高职院校应持续探索日常行为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让每一次实训操作、每一次集体活动、每一次宿舍互动都成为价值观塑造的契机,真正培养出既具备精湛技能,又拥有高尚品德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为其职业发展与终身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建宏.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教学策略探析[J].大众文艺,2025,(13):139-141.

[2]于淼.“ 大思政” 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常态化建设路径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5,24(14):238-240.

[3][1]王超.“ 四史” 融入高职日常思政教育的价值、困境及路径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5,41(07):169-171.

作者简介:吴昊(1995-),男,汉族,安徽淮北,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