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建设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探究

作者

闫勇

朗恒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0

引言:

2023 年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财务风险预警防控能力。工程建设领域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其项目投资规模大、资金周转期长的行业特性,使得财务风险防控成为企业稳健运营的关键环节[1]。如何在复杂市场环境下平衡项目拓展与风险控制,这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管理模式的适应性。本研究从工程财务运作场景出发,剖析资金流动性管理、成本核算精度与合同履约监控等环节的风险传导机制,着力构建适配行业特征的防控框架,旨在为提升企业风险抵御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工程建设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基础框架

(一)财务内部控制的核心要素解析

工程建设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核心要素需围绕组织架构、权责分配与流程设计展开。首先是组织架构设置需匹配项目制管理特点,通过设立独立财务监管岗位与项目财务组双层架构,既保持总部集中管控能力,又赋予现场灵活应对资金需求的权限。其次是权责分配应建立分级授权机制,例如单笔50 万元以下支付由项目经理审批,超限额资金调拨需经区域财务总监复核,形成相互制约的决策链条。最后是流程设计需嵌入动态调整机制,针对工程进度款拨付、材料预付款核销等高频业务,建立标准化审批路径与例外事项快速响应通道。财务流程的每个节点都应设定明确的操作规范与时限要求,例如供应商付款须在验收合格后7 个工作日内触发审批程序。这种三维度协同机制,有效化解了工程资金体量大、流动频繁带来的监管难题,为资金合规使用构筑起立体化防护网。

(二)风险管理在工程财务中的价值定位

工程建设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在项目全周期中体现三重价值导向。一是针对工程材料价格波动与设计变更频繁的特性,通过动态成本监测模型实现异常数据实时预警,例如建立钢材、水泥等主材价格波动阈值,及时调整采购策略[2]。二是在长达数年的施工周期中,采用滚动式收益评估机制,每季度重新测算项目净现值,根据市场利率变化调整资金使用方案,避免收益预期偏离实际。三是风险管理通过构建财务风险指数仪表盘,将垫资比例、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纳入战略决策模型,辅助管理层优化区域市场布局。这种动态管理模式有效应对了工程款支付滞后引发的现金流压力,使企业能够在投标阶段精准评估合同风险,避免盲目承接低利润项目。

二、工程建设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实困境

(一)项目资金流动性不足的常态化挑战

工程建设企业普遍面临项目资金流动性不足的持续性压力。一方面,工程垫资模式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惯例,部分企业在投标阶段即需垫付保证金、材料预付款等前期费用,导致资金占用率长期处于高位。另一方面,工程进度款审批环节存在多层审核机制,业主方支付节点与施工进度错位现象频发,形成应收账款积压。这种资金循环的梗阻现象,逐渐削弱企业的财务承载力。在此类问题持续作用下,企业常面临阶段性现金流缺口,日常运营资金被迫用于项目周转,削弱了新技术研发与设备升级的投入能力。当多个项目同时出现回款延迟时,资金链断裂风险将直接冲击供应链稳定性,部分劳务分包商与材料供应商可能采取法律手段追讨欠款,进而引发项目停工与商誉受损的连锁反应。

(二)成本核算偏差引发的效益侵蚀

工程建设企业成本核算偏差主要表现为动态成本管控机制的失效。一方面,人工费用与大宗材料价格的市场波动频繁,部分项目仍沿用投标阶段的静态成本模型,导致实际支出与预算产生系统性偏离。另一方面,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与工程量调整缺乏实时反馈机制,成本核算数据更新滞后于现场进度,形成信息孤岛。这种滞后性造成阶段性成本失控。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叠加作用,项目预期利润率面临持续挤压。如,当实际成本超出合同总价 5% 时,企业将面临亏损风险,部分项目甚至出现收入难以覆盖直接成本的极端情况。长期的成本核算失真还会削弱企业投标报价的精准度,形成恶性循环,制约企业在招投标市场的竞争力。

(三)合同管理漏洞下的法律风险积累

工程建设企业合同管理漏洞主要源于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薄弱环节。一方面,部分工程合同存在条款表述模糊、权责界定不清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工程变更、索赔时效等关键条款缺乏量化标准,为后续争议埋下隐患。另一方面,合同履约过程缺乏动态监管机制,部分项目对工程量签证、工期顺延等关键节点的文件管理不规范,导致法律证据链不完整。这种法律文本的模糊性使得风险持续渗透。在此类管理缺陷长期存在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经济纠纷呈现复合型特征。通常来说,诉讼案件的平均处理周期超过18 个月,直接产生律师费、违约金等额外支出,部分重大纠纷甚至导致银行账户冻结。更严重的是,司法失信记录将降低企业在政府采招平台的信用评级,影响后续项目投标资格,形成难以逆转的市场竞争力损耗。

(四)风险预警滞后导致的决策被动性

工程建设企业风险预警机制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信息处理与响应链条的断裂。一方面,传统管理模式依赖人工填报与逐级审批,财务数据从项目现场到决策层的传递存在 3-5 个工作日的时滞,导致风险识别窗口期被压缩。另一方面,分散在预算、采购、施工等环节的碎片化数据未能有效整合,部分企业尚未建立跨部门风险指标关联分析模型,使得潜在风险难以被系统性捕捉。这种预警机制的滞后性使管理者错失最佳干预时机。当风险信号最终传导至决策层时,往往已演变为实质性危机。工程款拖欠超60 天的项目回款成功率下降至 43% ,而应对措施实施成本较初期增长 3 倍以上。更严重的是,滞后的风险反馈导致战略调整总是落后市场变化半拍,部分企业在新区域市场拓展中重复陷入同类风险陷阱,形成路径依赖式的决策被动局面。

三、工程建设企业财务风险防控的优化路径

(一)构建资金动态监控体系,提升使用效率

构建资金动态监控体系需建立三级预算管理架构与动态反馈机制。其一,实施分级预算编制标准体系。比如,企业应根据项目规模与类型设定差异化的预算审批权限,对于300 万元以下常规项目采用标准化预算模板,由区域财务部门直接审批;500 万元以上重大项目则需组建专项预算小组,整合技术、采购、施工等多部门数据进行联合评审。在预算执行阶段,推行“双周滚动”资金计划制度,要求各项目部每两周更新未来 30 天的资金需求明细,总部资金管理中心据此动态调配区域资金池。其二,构建收支联动的跟踪预警网络。财务部门需在银行账户体系内设置“收入-支出-结余”三色预警线,例如当单个项目支出达到预算85%时自动触发黄色预警,由区域财务总监介入审核;超过 95% 则启动红色预警,冻结非必要付款流程。同时建立供应商付款优先级评估模型,将战略合作商、劳务队伍等分为 ABC 三类,确保关键环节支付顺畅。资金监控系统应每日生成现金流热力图,直观展示各区域资金饱和度与缺口分布。其三,创新资金调剂使用模式。试点推行“内部资金拆借市场化”机制,允许资金充裕区域向紧缺区域进行短期拆借,按照央行同期贷款利率的 80% 计算内部利息,既盘活沉淀资金又强化成本意识。针对工程尾款回收难题,建立应收账款账龄与客户信用双维度评估体系,对逾期60 天以上的债权启动分级追讨程序,法务部门提前介入证据固化流程。

(二)完善全过程成本管控机制,保障利润空间

完善全过程成本管控机制需构建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体系。其一,建立分级成本预测模型。在投标阶段,根据医疗洁净室、实验室洁净系统等不同业态特性,分别制定材料损耗系数库。医疗项目重点核算高效过滤器更换频率,实验室项目侧重精密空调能耗基准,工业电子项目则需测算防静电地板单位面积用工量。投标团队需对比近三年同类项目实际成本,将偏差率超过 5% 的单项标注为风险条目,提交专家委员会复核。其二,实施施工阶段成本动态校准。笔者认为,在深化设计环节应推行“三图对照”制度,将施工图与投标方案图、现场勘测图进行多维比对,对暖通管道走向优化等设计变更,须同步计算材料增减量并更新预算[3]。项目管理部门需每周召开成本分析会,当实际支出连续两周超支 3%时,启动由技术、采购、施工三方组成的成本纠偏小组。其三,构建竣工结算反向验证机制。竣工3 个月内完成项目成本闭环分析,重点解剖二次配工程中的管线改造、设备移位等高频变更项,形成不同洁净等级空间的单位成本参考值。成本数据库每季度更新一次,将新材料、新工艺导致的成本变动纳入测算模型。其四,推行成本管理绩效考核。例如将项目经理年度绩效与成本节约率挂钩,对于实现成本节余 5% 以上的团队,按节约金额的 10%计提奖励基金。同时建立成本超标项目复盘制度,组织跨部门研讨会导致超支的关键节点,将典型案例纳入内部培训教材。

(三)强化合同标准化管理,降低履约风险

强化合同标准化管理需构建分类管控体系与动态跟踪机制。其一,建立分业态合同模板库。针对医疗洁净室项目,在技术条款中明确HEPA 过滤器更换周期与洁净度维持标准;实验室项目重点约定精密空调系统调试参数与误差范围;电子厂房项目则细化防静电工程验收指标[4]。法务部门应每季度更新模板条款,例如将常见的不可抗力条款延长至 180 天,并增设远程验收的履约替代方案。其二,推行三级合同审查制度。笔者认为,在合同签署前应经过技术、法务、财务三重审核:技术团队核查施工标准与业主需求的匹配度,法务人员标注潜在风险条款,财务部门评估付款条件与企业现金流匹配性。对于2000 万元以上的EPC 项目,必须附加履约保函与质量保证金条款。其三,实施履约节点可视化管控。项目管理部门需将合同条款转化为甘特图关键节点,设置交付物完成前 30 天的预警提示。医疗洁净室项目在生物检测达标、压力梯度测试等环节设置阶段验收点;实验室项目则对通风系统噪声控制、温湿度波动范围等指标进行分步确认。如同工程质量需要过程检验,合同履行应建立双周进度比对制度,将实际完成节点与合同约定制作偏差分析表。其四,完善纠纷处理预案机制。法律事务部应针对不同违约情形制定分级响应策略,例如业主延迟付款超30 天启动友好协商程序,超60天则发送律师函并计入客户信用档案。对于技术标准争议,建立由行业专家、资深工程师组成的第三方评定小组,在纠纷发生 15 个工作日内出具专业意见书。

(四)推行风险量化评估模型,增强预警能力

推行风险量化评估模型需建立多维参数体系与动态响应机制。其一,构建分业态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针对医疗洁净室项目,设置工程变更频率、洁净度维持成本等专项参数;实验室项目重点监控能耗波动系数与设备调试偏差率;电子厂房项目则跟踪防静电工程返工率与微粒子浓度超标次数[5]。财务部门需将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成本超支率等指标与工程参数加权计算,形成项目风险指数。其二,实施风险等级四色预警机制。例如当项目风险指数达60 分时启动蓝色预警,要求项目部每周提交风险控制报告;70 分触发黄色预警,由区域总工程师驻场督导;80 分转为橙色预警,冻结项目备用金支付;超过 90 分启动红色预警,成立应急处置专班,风险等级可视化看板应实时推送至管理层移动终端。其三,制定分级响应预案库。笔者认为,对于高频风险场景应预设解决方案:工程变更风险对应设计备选方案库,材料涨价风险联动框架协议供应商,工期延误风险启用备用施工队伍清单。每个季度组织“风险沙盘推演”,模拟业主资金链断裂、突发疫情等极端情况下的应对流程。第四,建立模型持续优化机制。风险控制中心每季度分析预警准确率与处置效果,对误报率超过 20% 的指标进行权重调整。将重大风险处置案例转化为教学视频,纳入新项目经理必修课程。同时设立风险防控创新奖励基金,对提出有效参数优化建议的团队给予项目分红激励。

四、结语

综上,本研究揭示了工程建设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内在逻辑,论证了动态风险防控体系对资金安全的关键作用。相关实践结果显示,分级预算机制可提升资金周转效率 3-5 个百分点,标准化合同管理能使纠纷发生率降低 40% 以上,相较于传统经验式管理具有显著进步。将工程参数与财务指标有机融合,实现了风险预警的量化转型。未来,可进一步探索行业风险指数发布机制,推动建立企业间风险信息共享平台,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更全面的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孙娜.工程建设企业财务内控与风险管理对策[J].财富生活, 2024(4):110-112.

[2]李红霞.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建设与风险防范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4(1):145-147.

[3]刘平伟.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建设与风险防范[J].财富时代,2024,(02):124-126.

[4]张三龙.建筑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内部控制[J].活力, 2023(21):40-42.

[5]谢妍.内部控制视角下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措施探讨[J].营销界,2023,(14):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