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工程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框架与实施路径
郑昊鹏 祝天然 李杰
63623部队甘肃省酒泉市732750
引言
航天工程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是保障国家重大航天任务顺利实施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航天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构建科学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对提升工程可靠性、保障航天器在轨安全运行具有关键作用。该体系建设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任务失败概率,更能推动航天工程管理从经验型向科学化、标准化转变,为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重大工程提供系统性保障。同时,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有助于提升我国航天国际竞争力,对实现航天强国战略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1 航天工程常见风险分析
1.1 技术风险
航天工程涉及大量尖端技术,任何环节的设计缺陷或技术瓶颈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例如,推进系统可能出现燃料泄漏或燃烧不稳定,影响火箭推力;制导与控制系统若存在算法误差,可能导致轨道偏离;热防护材料若在再入阶段失效,将威胁航天器安全。电子设 太空极端 工 易受辐射干扰,引发数据错误或系统宕机。此外,新型技术如可重复使用火箭、深空探测器的可靠性尚未完全验证,实验性技术应用增加了不确定性。
1.2 工程管理风险
航天任务周期长、参与方多,管理不善易引发进度延误或资源浪费。多部门协作中,信息传递不畅可能导致需求理解偏差,例如设计方与制造方的技术标准不统一。供应链问题如关键零部件延迟交付,可能拖累整体进度。人力资源方面,核心技术人员流失或团队经验不足会影响任务执行质量。此外,预算超支或资源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项目中途调整,甚至被迫削减关键试验环节,埋下隐患。
1.3 环境与外部风险
航天活动高度依赖外部条件,发射窗口受天气影响,如强风、雷电可能导致任务推迟或中止。太空环境中的微流星体、空间碎片可能撞击航天器,造成结构损伤或设备失灵。太阳活动如耀斑爆发会干扰通信与导航信号,影响任务控制。国际政治因素也可能带来风险,例如关键技术的出口管制或国际合作项目的政策变动。此外,公众舆论与媒体关注可能对任务施加额外压力,尤其在载人航天任务中,安全问题一旦引发社会质疑,将影响后续计划推进。
2 航天工程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框架
2.1 系统化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
航天工程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在任务初期,需通过专家评审、历史数据分析、仿真模拟等手段,全 面梳理设 制造、测试、发射及在轨运行等环节的潜在风险。风险评估需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例如采用故障 别关键失效点,运用概率-影响矩阵量化风险等级。同时,需考虑技术风险、进度风险、 环境风险的相互关联性,确保评估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动态更新机制同样重要,需根 风险清单,确保新出现的风险能被及时捕获并纳入管理。
2.2 科学化的风险应对与监控策略
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需制定差异化的应对策略,包括风险规避、风险缓解、风险转移及风险接受。高风险项必须优先处理,例如通过冗余设计降低单点故障概率,或调整任务计划避开不利发射窗口。中低风险项可采取监控措施,确保其处于可控范围。风险监控需依赖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如遥测数据监测、人工智能预警系统等,以便在风险超出阈值时迅速触发应急预案。此外,需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确保风险信息能高效传递并快速决策,避免因响应延迟导致风险升级。
2.3 持续化的风险文化与知识管理
风险管理不仅是技术流程,更需融入组织文化。通过定期培训、案例复盘及模拟演练,提升全员风险意识,鼓励主动报告潜在隐患。同时,需建立知识管理体系,将历史任务的风险数据、应对经验及教训归档成案例库,供后续任务参考。国际经验借鉴同样重要,例如学习NASA 的“经验教训系统”或ESA 的风险协同机制,持续优化自身管理体系。最终目标是形成“识别-应对-学习-改进”的闭环,使风险管理能力随航天工程发展不断进化。
3 航天工程风险管理的实施路径
3.1 构建全流程风险管控机制
航天工程风险管理必须贯穿任务全生命周期,从设计、制造到发射、在轨运行均需建立标准化管控流程。在任务规划阶段,需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与责任分工 制定风险识别与评估的规范方法。设计阶段重点分析技术可行性,采用 FMEA、FTA 等工具识别关键风险点 格执行质量管控,通过仿真与地面试验验证系统可靠性。发射前需进行综合风险评审, 问题 估并制定应对预案。在轨运行阶段则依赖实时遥测数据监测,建立异常预警与快速响应 机制。 全流 管 的核心在于标准化、数据化,确保每个环节的风险可追溯、可控制。
3.2 强化风险动态监测与快速响应能力
航天任务的高风险特性要求建立实时、动态的风险监测体系。需部署智能化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的异常检测算法, 期的情况,系统应自动触发预警并推送至决策层。同时,需建立分级 的处置权限与流程。高风险事件需由跨部门专家团队快速会商,确保 展应急演练,模拟极端场景下的风险处置,提升团队的实战能力。动态监测与快速响应的目标是实现风险的早发现、早干预,避免小问题演变为大事故。
3.3 推动风险知识共享与持续优化
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依赖于经验积累与知识共享。需建立航天工程风险案例库,系统梳理历史任务中的风险事件、处置措施及经验教训,形成可复用的知识资产。定期组织跨项目风险复盘会议,分析近期的风险管控成效,识别改进空间。同时,加强与国际航天机构的合作,借鉴 NASA、ESA 等组织的先进风险管理方法,融入本土实践。鼓励技术创新,例如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风险场景,或通过大数据预测潜在故障。最终形成“实践-总结-优化”的良性循环,使风险管理体系随航天技术的发展持续进化,为未来更复杂的任务提供坚实保障。
结束语
航天工程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是确保任务成功的关键保障。通过系统化的风险识别与评估、科学化的应对与监控策略,以及持续化的知识管理与文化培育,能够有效降低各类风险对航天任务的影响。未来,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风险管理体系需持续优化,融入智能化技术手段,提升风险预判与处置能力,为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亮, 石欣亚,刘召军,等. 面向航天工程的组织级风险管理机制构建与实施[J]. 航天工业管理,2025,(01):51-55.
[2]杨双进,杨兆军,程海龙,等.航天可靠性工程创新与实践[J].中国航天,2024,(04):34-39.
[3] 冯 帆, 刘召 军, 侯 保江, 等. 航天 组织 风险 综合 评价 模型 构建 与应 用 [J]. 项目 管理 技术,2023,21(12):158-163.
[4]李健全,赵志伟,张思晛,等.航天工程运行管理模式分析[J].航天工业管理,2021,(01):18-21.
[5]郭宇元,刘同仲.航天工程技术风险管理中的行为因素与措施[J].产业创新研究,2020,(10):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