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及路径探析

作者

任家萱 陈依琳 陈旭 杨乐乐

豫北医学院智行书院 河南 新乡 453000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群体面临价值迷失、心理韧性不足等生命发展困境。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框架,结合PERMA模型(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成就)对国内高校生命教育现状进行系统性分析。通过文献研究与实证调查发现,当前生命教育存在课程体系碎片化、实践路径单一化、评价机制静态化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构建“三维一体”的生命教育模式,强调通过情感唤醒、沉浸体验、意义追寻与成就激励等策略,实现生命教育从“危机干预”向“潜能激发”的范式转换。研究结果为新时代高校生命教育体系创新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生命教育;PERMA模型;大学生发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革与多元文化的冲击,大学生群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生命教育不仅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引导,更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高校生命教育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从新的视角进行深入探讨与优化。积极心理学作为近年来心理学领域的新兴研究方向,为生命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思路。然而,当前高校生命教育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实践仍存在诸多不足,例如教育理念尚未充分融入积极心理学的核心要素等。

1.2 研究意义

将积极心理学与生命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拓展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边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生命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这种结合不仅丰富了生命教育的理论内涵,也为教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教育学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等的深度融合。在实践层面,本研究对高校生命教育的优化与改进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当前,高校生命教育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育理念滞后、内容与方法单一等问题,影响了生命教育的实际效果。本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为高校优化生命教育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方案,丰富高校生命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从而提升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参与度与认同感。

2.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困境

2.1 课程设置碎片化

当前高校生命教育的课程设置多为零散的选修课或专题讲座,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涉及生命安全、心理健康、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但各部分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难以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例如,一些高校开设了“生命伦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但这些课程之间缺乏整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对生命的全面认知。现有的生命教育课程多以浅层次的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等深层次问题的探讨。课程内容多为普及性知识,如心理健康常识、急救知识等,难以满足大学生对生命深层次思考的需求。高校在生命教育课程资源的整合方面存在不足。课程资源分散在不同部门和教师手中,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调配。例如,生命安全教育由保卫处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由学工处负责,伦理道德教育由思政课教师负责,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作,导致课程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

2.2 教学方法单向化

当前高校生命教育的教学方法多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高校教师的重要使命,教师除了是老师的身份以外,他还是学生的朋友,推动着学生的成才发展,是生命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他们对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培养至关重要”。[1]教师在课堂上单向传授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难以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种单向化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生命教育的效果。生命教育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多为传统的课堂教学。虽然部分高校尝试引入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方法,但应用范围有限,且缺乏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例如,一些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尝试开展小组讨论,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讨论效果不佳。

2.3 评价机制缺失

当前高校生命教育的评价标准较为模糊,缺乏明确的量化指标。评价内容多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缺乏对生命态度、价值观等深层次内容的评价。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主要通过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生命教育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多为传统的考试和作业。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在生命伦理学课程中,教师主要通过期末考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缺乏对学生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等方面的评价。生命教育的评价反馈机制不完善,缺乏及时性和针对性。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学生的最终成绩,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的反馈。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在期末考试后公布成绩,但未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学生难以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

3. 积极心理学与生命教育的理论契合性

3.1 目标一致性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个体的积极发展,帮助个体实现自身的潜能和价值。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的建构,学者提出不同路径,主要有:第一,渗透生存一独立成长一丰富发展。第二,建议一内容一主线一体系一填充。第三,活动探究一长效方法一整体方法论。[2]而Seligman提出的PERMA理论(积极情绪、投入、关系、意义、成就)强调通过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其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这一目标与生命教育的宗旨高度一致。生命教育旨在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升其生命质量和心理素质。生命教育关注个体生命的完整性,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通过生命教育,个体能够更好地认识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自我完善。积极心理学与生命教育的目标均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两者都强调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个体实现自身的潜能和价值,提升其生命质量和幸福感。这种目标一致性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2 方法互补性

积极心理学强调通过培养个体的正向情绪,提升其心理韧性和幸福感。正向情绪包括乐观、希望、感恩等,这些情绪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而目前学者对乐观的研究包括两种不同的理论,分别是气质性乐观和乐观解释风格“前 者认为,乐观是一种人格特质,是比较稳定的,乐观的人能积极的面对未来,并认为好事情的发生几率较大;在困难处境中,他们会根据自己制定的有价值的目标,采取合适的应 对方法,不断调整自我状态,奋力实现目标”。[3]通过正向情绪如乐观的培养,个体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提升心理素质。生命教育注重帮助个体应对生活中的创伤和挫折,提升其心理调适能力。通过心理辅导、团体支持等方式,帮助个体修复心理创伤,增强其应对困难的能力。生命教育不仅关注个体的积极发展,还注重对其心理健康的维护。积极心理学与生命教育在方法上具有互补性。积极心理学的正向情绪培养方法能够帮助个体提升心理韧性,增强其应对挫折的能力;而生命教育的创伤修复方法则能够帮助个体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心理健康。两者的结合能够为个体提供更全面的心理支持。

4.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

4.1 构建“三维一体”课程体系

4.1.1 认知维度

开设“积极生命观”必修课,融入幸福科学理论(如PERMA模型)、心理韧性培养等内容。PERMA模型是积极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包括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投入(Engagement)、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意义(Meaning)和成就(Accomplishment)五个方面。通过教授这一模型,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幸福的构成要素,培养他们积极的生命观和心理韧性。

4.1.2 情感维度

通过正念冥想、艺术疗愈等实践课程,帮助学生体验“福流”(Flow)状态。“福流”是一种高度专注和投入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够充分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和意义。正念冥想和艺术疗愈等实践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放松身心,提升情绪调节能力,从而更容易进入“福流”状态。

4.1.3 行为维度

设计社区服务、自然探索等社会实践,强化生命责任感与价值感。社区服务和自然探索等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帮助他人和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增强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4.2 创新教学方法与工具

4.2.1 体验式教学

采用角色扮演、团体沙盘等活动,促进情感共鸣。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和行为,增强他们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共鸣;团体沙盘则通过集体创作沙盘模型,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情感联结。

4.2.2 数字化赋能

利用AI心理测评工具动态监测学生心理状态,提供个性化干预方案。AI心理测评工具能够快速、准确地分析学生的情绪、压力等心理状态,并根据评估结果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帮助他们及时调整心理状态,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4.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4.3.1 专业培训

组织教师学习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干预技术(如优势识别、成长型思维训练)。通过开展专业培训,提升教师在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进行教学和指导。

4.3.2 跨学科协作

联合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领域专家组建教学团队。跨学科的教学团队能够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和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深入的生命教育。心理学专家提供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社会学专家关注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伦理学专家则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4.4 优化教育支持环境

4.4.1 校园文化营造

设立“积极心理角”,举办生命主题讲座(如彭凯平提出的“自我关怀时间”实践)。“积极心理角”为学生提供一个放松身心、交流情感的空间,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积极心理的支持;生命主题讲座则邀请专家学者分享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提升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4.4.2 家校社协同

建立家长互助平台,推广家庭积极沟通模式,延伸教育场景。家长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支持者,通过建立家长互助平台,让家长之间能够相互交流经验,学习积极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5. 实践路径与保障机制

5.1 师资培训

建立“积极教育师”认证体系,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系统的培训和认证,确保教师能够熟练掌握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将其应用到生命教育实践中。

5.2 资源整合

搭建校-家-社协同育人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合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生命教育支持。

5.3 技术赋能

开发VR生命体验系统,如模拟临终情境,增强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感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创造沉浸式的生命体验,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生命的珍贵。

6.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验证,证实积极心理学为破解生命教育困境提供了新范式。未来研究需关注数字化时代下生命教育形态的革新,如元宇宙技术的教育应用潜力。同时,进一步探索积极心理学与生命教育结合的长效机制,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康卫国.高校生命教育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7.

[2]胡梦迪.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 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16.

[3]郝宁.积极心理学:阳光人生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