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实践创新
邱添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专职辅导员
2024 年9 月2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形成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1]。”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意义深远。应结合时代背景和区域特征,不断实践探索,创新方法路径,继而对维护学校安全稳定、提升民族工作实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筑校园爱国统一战线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一、深刻认识开展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重大意义
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在党的发展与建设历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摆在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民族工作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不仅要深入学习领悟统一战线的深刻内涵,更要结合工作实际,深刻认识基层统战对推动高校育人工作稳步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1. 凝心聚力,维护校园和谐安全稳定
高校是众多党外人士的集聚地,主要包括无党派教师、民主党派知识分子、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少数民族师生等。当前,国际形势日趋严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和主义国家不断对我国进行政治、经济施压,散播抹黑、污蔑我国的不实信息。这些不实信息可能会侵蚀党外人士及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摇他们的理想信念,进而成为校园内的不稳定因素。基层党组织贴近师生,要特别留意这类不稳定因素的产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并运用统一战线凝心聚力,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筑牢思想防线,维护学校意识形态安全和校园和谐稳定。
2. 践行使命,提升育人工作实质成效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开展育人工作,是高校肩负的时代使命。育人工作不仅是高校党员干部和思政辅导员的职责,众多的党外教师也是育人工作的主力军。基层党组织可以发挥贴近师生的天然优势,通过开展基层统战工作,借助党外教师在专业领域的特长,让他们在教学指导的同时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培养,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落到实处。
二、深入分析东部高校开展民族工作所处的形势与面临的挑战
当前,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地缘政治冲突不断,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结合院校实际情况,正确认识开展民族工作所处的形势变化和面临的风险挑战。
1. 国际形势波谲云诡,统战领域危机四伏
目前,国际战略安全形势处于冷战结束以来最动荡不定的时期,俄乌战争硝烟未散,中东冲突多点升级,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大国博弈空前激烈,全球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更显突出 [2]。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频生事端,对我国的打压、遏制、围堵不曾停止。在此背景下,外部敌对势力试图操纵国内舆论走向,多元化思潮持续冲击,境外势力渗透青年学生,互联网意识形态斗争加剧,泛民族主义思想流行传播,宗教活动企图渗入校园,高校统战领域风险隐患持续增长。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意义重大,要引导校园内各民族师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守好学校安全防线,同时也应认清上述安全风险既存的现实情况,坚持有的放矢,寻求应对之策。
2. 民族工作体系陈旧,方法陈旧成果难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东部非民族地区高校的民族师生数量不断增长,但总体数量远不及汉族师生。民族学生大多来自中西部地区,其民族构成较广,民族学生在校内大多零散分布在各个院系,与汉族学生共同学习、一起生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开展民族工作要结合院校具体情况探寻路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部分高校由于民族师生数量较少、统战工作体系不完善等原因,民族工作的内涵不够深刻,内容空洞老套,队伍建设薄弱,缺乏特色亮点,成效难以显现。
3. 院系基层缺少抓手,队伍专业水平欠佳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院系基层党组织对民族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工作抓手和实践平台,未形成院系民族工作品牌特色,在基层统战工作中未能提升实效、做出创新。由于没有工作抓手,有的院系党支部在开展民族工作时,统一战线意识淡薄,认为民族工作是学校党委、学院党委的工作,只有在接到上级党组织工作任务部署时才开始被动地“做任务”,缺乏主观能动性;党支部的统战委员工作职责不够明确,基层民族工作内容或仅局限于每学期召集少数民族师生开几场学习座谈会,不在乎效果如何,只求交差了事,使得院系基层民族工作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实质进展。
4. 少数民族学生面临学业困难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统战工作,要注重增强育人实效。东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不少学生面临学业困境,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无法如期毕业。在民族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发展状况应受到足够重视,一些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帮扶举措虽然已经实施推进,但时常形式大于内容,学业帮扶的反馈不够及时,帮扶效果未被持续跟进,未能有效达到预期成效并形成体系。各级党组织应立足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本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联合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等共同探索面向该群体的育人新模式、新方法,量化工作成果评价指标,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身心成长、学业进步、就业发展,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聚焦民族工作主线,优化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做好民族工作对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筑牢爱国统一战线、提升学校育人实效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际形势日趋严峻复杂,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民族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应顺应时代发展进行优化和创新。
1. 紧扣工作主线,明确统战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3]。着眼高校视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校园内各民族师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聚焦这条工作主线,党务工作者应充分关注当前国际形势及国内外时政热点,深刻理解少数民族师生统战工作的内涵,通过做好民族工作,对校园思想阵地巩固、安全稳定维护、凝心聚力效应提升、文化繁荣发展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推动学校事业平稳健康发展。重视民族工作,才能从学校顶层设计层面优化民族工作总体布局,调整框架整合资源,为民族工作的具体开展制定科学方针。
2. 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民族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党务工作者要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与广大少数民族师生紧密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有担当,有作为,培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杜绝形式主义 [4]。根据不同院校少数民族师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工作部署,努力为少数民族师生做好思想引路,解决实际困难,服务成长成才,以期民族统战取得实质成果。切勿工作状态消极怠惰、工作方案生搬硬套、工作内容流于表面,不能因有些问题在现有组织架构、制度流程下无法妥善解决而隐瞒不报,不能心存侥幸,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 [5]。
3. 探索顺应时代、开拓创新的工作方法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高校往往是多元化思潮交汇碰撞的闸口,在围绕工作主线、发扬优良作风的基础上,开展民族工作应针对高校师生群众的思维和行为特点,探索广大青年大学生和知识分子喜闻乐见的方法路径。结合院校特色,利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优势,对传统的民族工作实施方案进行改进和创新,及时收集群众意见并不断完善工作方案和方法,打造符合院校实际情况的民族工作特色体系。
四、改进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思路
新形势下,时局瞬息万变,安全问题凸显。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应优化思路,以结果为导向,立足基层,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持续实践探索,增强工作实效。
1. 立足基层,全员覆盖
为了守护校园思想阵地,抵御各类极端、分裂思想渗透颠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应面向全校所有师生员工。要立足基层,充分发挥院系基层党组织贴近师生的天然优势,借助党支部书记、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基层党务工作者等人员的力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宣传教育融入日常的党建、思政、教学工作。重点建设包含上述人员的基层统战工作队伍,提升队伍专业化素养,众志成城形成合力,推动实现宣传教育的深邃入里和全员覆盖。基层统战工作队伍与广大师生经常接触,对风险隐患能够早发现、早研判、早处理,更有机会将潜在安全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2. 着力实践,增强体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民族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时也应注重实践,不仅要讲好理论知识,更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促进民族团结,营造各民族师生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校园氛围。举办主旨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宣讲、校内文化建设、校外实地研学活动,让广大师生看得到、听得懂、能参与,增强广大师生的切身体验,增进各民族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各民族师生了解彼此、认可彼此,从而形成团结合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铸牢。
3. 注重反馈,求真务实
秉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坚持实事求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应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掌握民族师生的人数、民族构成比例、院系分布明细、工作学习状态等具体情况,同时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及既往经验,对宣传教育工作进行完善和创新。以工作成果为导向,开展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注重实时反馈宣传教育的反响和效果,建立民族工作领域的成效评价机制。切莫照搬套用其他院校和机构组织的民族工作方案,或是开展不切实际的实践活动,使得宣传教育流于表面而不能取得实效,甚至在统战工作和安全工作领域埋下隐患。
五、顺应时代潮流,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法路径
针对东部高校的实际情况,着力挖掘民族工作特色亮点,提升民族学生育人实效,开辟线上宣传通道,尝试多元教育融合并行,探索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效能的新路径。
1. 打造“红石榴”民族工作特色品牌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高校可以打造符合校情院情的“红石榴”主题品牌项目,为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抓手。将民族师生汇聚一堂,以建设“红石榴”班级、社团、发展中心等组织的形式,为民族师生提供共同学习、互相交流、团结互助、成长成才的平台。以“红石榴”品牌项目为落脚点,举办以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为民族师生搭建展示自我、展示家乡之美、展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舞台,促进各民族师生相知相识,推动其成为生活中的朋友、学业和工作上的同行者,缔造相互扶持、集群协作的纽带关系,使共同体意识自然形成。

2. 建立“育人 + 统战”双轨培育机制
民族学生既是统战对象,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对象。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助力民族学生学业成长,提升其道德修养、专业水平和个人综合素养,增强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许多民族学生来自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经济条件不佳,个人的学习能力和专业基础较弱,较难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节奏。以此为切入点,创新改进民族学生培育模式,实施如面向民族学生开设专门的学业规划和学习指导课程、开展汉族学生和民族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结对帮扶、建立民族学生专项资助体系等举措,致力将各民族学生培养成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优秀青年。此过程同时增进了各民族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推进共同体构建。

3. 纵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任务重大。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通常以宣传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成就、组织学习民族工作先进典型事迹、举办民族文化主题讲座及文艺活动等形式展开。以现有的工作路径为基础,提升宣传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尝试创新。一是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引领,借助基层党员干部、思政教师及辅导员的力量,实现教育引导全员常态化覆盖;二是通过各类宣传活动,用优秀民族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形成各民族师生自发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三是与民宗部门合作,让师生走出校园参与感官反馈更直接、指导性更强的实践互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仅要注重教育开展的过程,更应考量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以此为目标将助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取得实效。




4. 开拓民族工作自媒体宣传渠道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无疑是开展宣传工作的最强载体。当下,越来越多机构组织开辟了线上宣传渠道,其中通过官方自媒体账号开展宣传工作最为常见,也最符合时代特征。建设运营学校官方的自媒体账号,或者单独开设账号专门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更有机会提升教育实效。在运营过程中,要抓住民族工作中的特色亮点,挖掘民族文化中的多彩内容,通过图文信息、短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吸引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自发地关注学习。着力构造“零零后”青年大学生喜爱的品牌栏目,叙事新潮有趣,内容充实活泼,提升传播影响力,便能通过网络更高效地进行思想引领和有效发声,使宣传教育事半功倍。
5. 探索多元教育交融新模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6]。面向青年大学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可以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军事理论教育等纵深推进,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让青年大学生认识世界、关注时政,了解我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战略方针,培养思考能力,激发建设祖国、投身改革的雄心壮志。在学习和成长中根植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发地构筑并守护校园爱国统一战线。利用学校资源优势,通过课堂、党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将多元化宣传教育融入日常、化作经常。

善民族宗教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机制
当前,国际战略安全形势处于冷战结束以来最动荡不定的时期。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大国博弈空前激烈。经济全球化势头受阻,甚至严重逆转。地区局势特别是欧洲再陷战乱,欧亚大陆危机四伏。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及环境安全等交织叠加,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更显突出,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7]。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社会频生事端,对我国进行全方位的遏制、围堵、打压,外部势力借机对我国舆论进行操弄、诱导,泛民族主义思潮、非法宗教活动、境外分裂势力渗透进校园等风险持续上升。党务工作者在当前形势下更要提高认识,加强民族宗教领域政策法规理论学习,面向所有师生员工开展思想动态常态化跟踪研判,重点关注有宗教信仰和有极端民族主义倾向人群,定期收集汇总其诉求建议、情绪状态、行为动向信息,构建思想动态信息网,形成多部门协同应对工作格局,对可能存在的民族宗教领域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判断、早处理,制定并演练危机事件应急预案,不断完善更新风险防范化解机制,确保校园安定团结。
7. 立足基层建强民族工作党员队伍
高校民族工作一般由学校党委统战部具体负责,一些独立学院未设立单独的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党委下属的党务工作部门,民族工作由学院综合办公室(党政合署)或党群工作部统筹[8]。民族工作要取得创新突破,仅依靠专职统战工作的党务工作者远远不够。应结合东部高校少数民族师生零散分布在各院系、各专业班级的特点,发挥基层党员干部贴近广大师生的天然优势,建设一支人数多、分布广、业务精、合力强的民族工作党员队伍。这支队伍包括院系党组织党员干部、一线思政教师、辅导员、基层党支部书记及统战委员、专职或兼职基层党务工作和学生工作的相关教职员工等。对基层民族工作队伍进行系统化培训指导,同时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围绕民族工作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校园文化建设、少数民族学生育人成效等关键问题,对民族工作成效进行量化考核,如考评校园危机事件和不良舆情的发生频率和管控处理效果、考察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和就业发展情况等,以务实原则完善工作成果评价机制,形成并不断优化激励政策,激发基层民族工作队伍活力。只有扎根基层建设并运用好这支队伍的力量,方能解少数民族师生实际之所需,为民族工作打开新局面提供有力保障。
时代浪潮滚滚向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任重道远。着眼高校层面,面向广大青年大学生和知识分子做好宣传教育,更应顺应时代之变,打开新视野,用好新技术,探索新路径,提升宣传教育成效,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巩固校园爱国统一战线,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4 年 9 月 27 日)[N]. 人民日报 ,2024-09-28(002).
[2] 徐步 . 当前国际战略安全形势的主要动向及突出特点 [J]. 现代国际关系 ,2023(01).
[3] 习近平 .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2021 年 8 月 29 日)[N]. 人民日报 ,2021-08-29(001).
[4] 吴德刚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发扬党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 [J]. 时事报告 ( 党委中心组学习 ),2019(5).
[5] 汪晓东 , 董丝雨 . 下好先手棋 打好主动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要论述综述 [N]. 人民日报 ,2021-04-15(001).
[6] 习近平 .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2021 年 8 月 29 日)[N]. 人民日报 ,2021-08-29(001).
[7] 徐步 . 当前国际战略安全形势的主要动向及突出特点 [J]. 现代国际关系 ,2023(01).
[8] 刘 亚 男 . 独 立 学 院 转 设 期 党 建 工 作 的 难 点 及 对 策 研 究 [J]. 决 策 探 索(下),20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