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班主任如何有效处理学生冲突与情绪管理

作者

陈生艺

安溪崇德中学 福建省 362421

引言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变化使他们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和人际冲突。这些冲突不仅影响班级秩序,还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表现造成负面 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常常面临学生争吵、孤立、对抗等问题,需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及时干预。因此,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情绪管理和矛盾化解,能够有效减少班级冲突,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一、初中生心理发展特征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展呈现明显的不稳定性。他们的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因小事产生强烈反应,时而兴奋,时而低落。自我意识显著增强,渴望独立和认可,但对批评较为敏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同时,同伴关系变得尤为重要,他们特别在意同学的评价,容易因社交矛盾产生焦虑或自卑心理。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既希望展现个性,又容易受群体影响,心理矛盾较为突出。

二、常见学生冲突类型

初中生常见的冲突类型主要包括言语冲突、肢体冲突、社交排斥和学业竞争等。言语冲突是最普遍的,表现为争吵、嘲讽或恶语相向,往往因误解或情绪失控引发。肢体冲突相对较少,但更具破坏性,可能因长期积怨或一时冲动导致打架斗殴。社交排斥是一种隐性冲突,表现为孤立、排挤或背后议论,容易对学生的心理造成长期伤害。这些冲突不仅影响班级氛围,还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三、初中班主任处理学生冲突的基本原则

(一)公平公正

初中班主任在处理学生冲突时,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这是维护班级秩序、建立师生信任的关键。例如,当两名学生因课堂争执发生冲突时,班主任应基于事实而非个人印象进行判断,避免偏袒成绩较好或平时表现更佳的学生。公平公正还体现在程序正义上,即按照既定的班级规则或校规处理冲突,而非随意裁决。例如,在处理肢体冲突时,班主任应依据校纪校规,结合学生行为的严重性,给予合理惩戒,而非仅凭个人情绪加重或减轻处罚。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公平公正的冲突处理能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减少未来冲突的发生。如果学生感知到班主任的公正性,会更愿意接受调解结果,并学会以理性方式解决矛盾。因此,公平公正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有效管理班级冲突的科学方法。

(二)及时干预

及时干预是初中班主任处理学生冲突的核心原则之一,符合危机干预理论中“黄金时间”的概念。冲突发生后若未及时疏导,负面情绪可能升级为攻击行为或长期心理阴影。例如,两名学生因琐事发生口角,若班主任未能第一时间介入,可能导致矛盾激化,从言语冲突演变为肢体对抗。从行为矫正理论看,及时干预能有效阻断错误行为的强化过程。当班主任在冲突初期介入,通过非暴力沟通技巧引导学生表达情绪,不仅能防止事态恶化,还能帮助学生建立理性解决冲突的认知模式。例如,某次小组合作中,一名学生因被忽视而情绪激动,班主任立即暂停活动并引导双方换位思考,避免了集体矛盾的扩散。此外,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教师及时的示范作用能让学生观察学习到正确处理冲突的方式。拖延处理则可能传递“问题可以被忽视”的错误信号。因此,班主任需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在冲突萌芽阶段快速响应,这既是教育职责,也是预防校园暴力的重要策略。

(三)尊重学生隐私

尊重学生隐私是班主任处理冲突时必须遵循的教育伦理原则,符合发展心理学中青少年自尊需求理论的要求。在冲突调解过程中,班主任应避免在公开场合讨论敏感问题,防止学生因标签效应产生心理创伤。例如,当处理早恋引发的矛盾时,班主任选择单独沟通而非当众训斥,既保护了当事人尊严,也提高了问题解决的有效性。从保密性原则看,班主任对冲突细节的适度保密能建立安全的心理环境。比如某学生因家庭问题引发情绪失控,班主任在调解时仅透露必要信息,既解决了问题又维护了学生的社会形象。这种处理方式符合积极行为支持理论,通过减少负面关注来促进学生的正向改变。班主任应在不侵犯隐私的前提下,帮助学生认识问题并改进行为,这体现了教育惩戒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

(四)注重引导而非惩罚

注重引导而非惩罚是班主任处理学生冲突的重要原则,体现了发展性教育理念和正向行为支持理论的核心思想。青春期学生正处于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简单惩罚容易引发逆反心理,而引导式教育能促进认知重构。例如,当学生因争抢体育器材发生冲突时,班主任通过社会故事法引导双方理解共享的意义,比单纯批评更有效。从行为功能分析角度看,冲突往往是学生社交技能不足的表现。某案例中,班主任运用问题解决训练,帮助学生分析冲突根源并演练替代行为,而非直接处罚,这样既解决了当下矛盾,又培养了长期社交能力。这种处理方式符合积极行为干预和支持框架,通过强化正向行为来减少问题发生。引导式教育强调让学生在反思中成长。班主任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行为后果,比简单说教更能建立内在规则意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四、初中班主任对学生情绪管理的引导方法

(一)情绪调节训练

深呼吸是最基础且有效的技巧,指导学生采用腹式呼吸,通过缓慢深长的吸气与呼气来平复激动情绪。放松训练则包含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收紧再放松身体各部位肌肉,达到全身放松状态。这些方法能降低生理唤醒水平,减少焦虑和愤怒情绪。班主任可以在班级日常活动中融入简短的情绪调节练习,如课前两分钟集体深呼吸,或在学生情绪波动时引导其进行放松训练。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能逐步掌握这些自我调节技能,在面对压力或冲突时主动运用,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二)家校合作

班主任应主动与家长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通过定期交流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情绪表现。在沟通时,班主任需采用建设性对话方式,客观描述学生行为表现而非主观评价,同时倾听家长反馈的家庭表现,共同分析情绪问题成因。针对不同家庭情况,班主任要灵活运用面谈、电话或网络等多种沟通方式,特别要注意沟通时机和场合的选择,避免在家长情绪激动时讨论敏感问题。有效的家校沟通能够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情绪疏导方法,为学生创造一致的家庭和学校支持环境,共同促进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

结束语

总之,有效处理学生冲突与情绪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班主任具备专业知识和耐心细致的教育态度。通过公平公正的调解、及时的干预以及科学的情绪引导,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与心理状态。未来,班主任应不断学习心理学与教育管理知识,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黄晓燕.从班主任的管理视角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J].华夏教师,2025,(02):33-35.

[2]卜雪珍.班主任在班级自主管理模式构建中的问题、作用与策略[J].华夏教师,2024,(28):49-51.

[3]王允.初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解析[J].华夏教师,2024,(04):42-44.

[4]袁媛.初中班主任班级情绪管理策略探析[J].华夏教师,2023,(36):28-30.

[5]周月红.探究激励策略在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23,(3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