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科学课后服务促进农村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研究

作者

何建华

广南县曙光乡中心学校 663309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阶段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服务不仅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策略安排,更是实现教育内涵发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深入研究农村小学科学课后服务如何以创新能力发展为核心,进行有效设计与实践,不仅具有理论研究价值,也对推动教育公平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小学科学课后服务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价值与挑战

科学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学生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创新能力的养成,正是在不断提问、动手尝试、反思改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小学阶段正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其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具体生动的实践活动作为支撑。科学课后服务为学生提供了比课堂更自由的学习空间和更开放的实验条件,是推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跨学科整合的重要平台。在农村地区,由于主课时间紧张、实验设备不足,科学课堂往往难以实现深度探究与系统实验,而课后服务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然而,现实中农村小学在开展科学课后服务时常陷入“照本宣科”“重形式轻内容”的误区,教师出于安全、时间、管理等考量,倾向于安排简化版活动或重复作业练习,缺乏基于问题导向的探究流程与设计,导致学生在活动中缺乏挑战感与参与感。此外,由于缺少科学类社团、资源角等支持平台,农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应用场景感知较弱,无法真正理解科学学习的意义与乐趣。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科学课后服务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成效,也对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以活动为核心的课后服务设计策略与实施路径

为真正发挥科学课后服务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首先需确立“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驱动、以素养为目标”的课程理念,在活动设计上体现趣味性、系统性与挑战性三重特征。活动内容应围绕“科学观察—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动手实践—结果分析—交流展示”六大环节展开,注重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例如,在“身边的水”主题中,可设置“净水小达人”项目,引导学生收集不同水源样本,自制简易过滤器,并在活动中比较净水效果、分析材料作用,在动手过程中加深对过滤原理的理解;又如设计“气压奇观”主题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吸管升水”“纸杯吸附墙面”等现象,提出猜想并设计验证实验,锻炼其科学思维与表达能力。所有活动要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角色分工,增强交流能力和团队意识,同时通过成果展示、反思日志等形式培养其科学表达与评价能力。此外,教师在活动组织中要合理引导,不代替学生完成任务,而应提供资源支持、方法指导和过程反馈,使学生在挑战与成就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三、课后服务实施成效与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表现分析

通过对多个农村小学课后服务项目的跟踪观察与学生访谈,研究发现,科学课后服务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方面效果显著。首先,在活动参与方面,学生普遍表现出较高的主动性与热情,愿意在课余时间投入到科学探究中。多数学生表示,“动手做”比“听讲课”更能帮助理解知识,也更有趣。其次,在创新能力表现方面,学生在活动中逐渐表现出敢于提问、乐于尝试、不怕失败的科学品质。例如在“空气有力吗”的活动中,有学生尝试使用不同容器和密封材料设计实验装置,甚至尝试改进老师提供的材料方案,体现出较强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在学习成果方面,通过课后服务活动参与的学生,在期末科学课程综合考评中实验题得分率普遍高于未参与者,说明其实践能力与理解能力获得同步提升。此外,教师也反映课后服务活动增强了师生互动频率,改善了课堂氛围,有助于构建更具支持性的学习共同体。但同时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表达和记录过程中仍显不足,活动时间安排仍需优化,个别教师活动设计能力与安全意识有待提高,这些问题需在今后实践中持续改进。

四、优化农村小学科学课后服务的路径建议

为推动小学科学课后服务在农村持续健康发展,应从课程设计、师资建设、资源保障与社会支持四方面协同推进。在课程设计上,应根据学段目标与地方实际开发课后服务模块化课程,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方案库,供教师灵活选择与本地化调整。在师资建设方面,要加大农村科学教师培训投入,提升其项目化教学、实验安全管理与学生创新指导能力,可通过线上线下混合研修、名师工作坊、教研共同体等方式持续赋能。在资源保障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农村科学课后服务开展,鼓励学校利用废旧材料自制教具、建设微型实验室和科技角,增强学生实验体验的实效性。在社会支持方面,应引入科研机构、农业科技站、乡村企业等资源,建立科学教育联盟,拓展学生课后学习空间与实践平台,推动科学教育与乡村社会发展融合。此外,还应积极倡导家庭参与科学活动,通过亲子实验、家庭观察任务等方式,形成学校—家庭协同育人的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成长。

五、结论

农村小学科学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教育公平与素质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通过科学设计与有效组织,课后服务不仅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更能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本文结合农村教育实际,分析了课后服务促进创新能力的必要性与现实困境,提出以活动化设计为核心的实施路径,并验证其在教学实践中的积极成效。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制度保障、教师培训与资源建设,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科学教育生态系统,为每一位农村学生提供发展创新潜力的机会与舞台,让科学的种子在乡村儿童心中生根发芽,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

参考文献

[1] 徐桂云 . 基于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监测的思考 [J]. 小学生 ( 上旬刊 ),2024,(12):31-33.

[2] 张文霞 . 微探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改进策略 [J]. 小学生 ( 上旬刊 ),2024,(12):55-57.

[3] 钱慧芹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科学课后服务资源建设 [J]. 小学生 ( 上旬刊 ),2024,(12):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