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视角下小学音乐教学策略探究
韩元萃
鲤城区实验小学 福建 泉州 362000
在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如何让繁博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一代青少年心中扎根和传承是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主要课题。而小学音乐课程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既要教授音乐知识技能,又要担负文化的传承工作。纯粹的“口传心授”式传承虽能保证原真性,却难免与当代小学生的审美趣味和生活经验产生隔阂。因此,在教学中寻求“传承”与“创新”的有机平衡,成为摆脱这一困境的关键。本文以南音与现代街舞融合的节目《百鸟归巢·妙音炫舞》为范例,探究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现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创设文化情境,实现情感共鸣
传承的基石在于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千年古乐南音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抽象且陌生的。因此,教学的首要策略是开展“文化情境创设”,即通过各种感官和讲故事的方式,将音乐由单声感官还原成有生气及意味的文化描述。老师需要“扮演文化释义员”的角色,将古代的文化符号转换成学生可以触摸到、能想象和有情感体验的故事和图画,作为后续艺术活动建立强烈的情绪和知识基础。
在教授《百鸟归巢·妙音炫舞》前,老师先向学生呈现开元寺妙音鸟的视频资讯,并叙述妙音鸟是“海上的丝路文化的象征”的故事:“这只人头鸟身的神鸟,从千年前的港飞来,翅膀上带着不同国家的音乐和文化。”随后提出主题:“到了晚上,所有的鸟儿都会唱着歌回到巢穴,就像背井离乡的异乡人回到家乡一般。”这样渲染背景,然后播放南音的原版,引导孩子们闭上眼睛去听:“你们听过其中有妙音鸟的歌声了吗?感受鸟儿们回家的心情?”这样,音乐就不再是复杂的工尺谱,而是有声音历史感的画面,让文化传承的精神在学生心灵上慢慢扎根。
二、解构艺术元素,搭建融合桥梁
所谓创新并不是否定一切而另辟蹊径,关键是在理解的前提下有创意地改造。如何做到这一点,主要的环节是引导学生把传统文化艺术的素材要素充分解析,并在其中发现可供衔接的、能与当代审美相“会通”的点位。《百鸟归巢·妙音炫舞》的成功之处便在于它精确地捕获了南音中模拟各种鸟叫声的“趣味”,以及内里的节拍运作与现代街头舞强调个人主义与丰富节奏特征的“同构”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做“音乐元素拆分”,把作品分解为如旋律、节奏、音调等要素,然后以现代的艺术手段加以“替换”或“嫁接”。
以《百鸟归巢·妙音炫舞》的节奏元素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着重欣赏它模拟鸟叫声的部分,并研究其旋律特点(短促、重复、切分)。之后提出新的教学方式——“身体打击乐”,即利用身体不同部位进行声响的表达,如用手指拍打、脚步跺地、舌头弹动等去模拟不同鸟类的叫声。其次鼓励学生分小组共同去创造一版的“身体打击乐版”的鸟叫音乐,这个过程需要在音色选取、形态设计上做到统一,如洞箫似鸟儿轻盈缓慢飞翔、琵琶似鸟儿急速觅食,这样就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从古至今跨时代的艺术创新过程。
三、开展项目式实践,深化文化自信
实践探究是学习深入的根本。单一的音乐课课时来挖掘音乐文化以及创新的庞杂历程是很难达到的。因此,可以采取“项目式学习”,打破学科界限,将音乐在绘画、文学、历史等内容中进行整合,并以一个核心主题来开启研究性艺术活动。“PBL”的模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合作解决真实问题,最终创造出一件公开的成果。此时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由“知道”转变为“理解”和“应用”,真正实现知识吸收内化和转化,最后作品成果展示更是学生亲见他们的双手重新唤醒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增加了他们的自豪感。
教师可以设计名为“共创新时代《百鸟归巢》”的跨学科项目。首先是语文与历史学科的学习部分,进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和神奇鸟的故事的调研,写出说故事稿。然后在音乐学科中学习该作品的主题曲,并完成主题曲的节奏动作。接着在美术课堂进行布景等其他道具的制作。最后,每个小组将所有元素综合在一起,完成一段时长5~10 分钟的综合节目呈现,包括南音旋律、街舞,自己的设计以及带着感情说故事稿的演绎等。此任务的目的是从各个角度全面开发学生多元智能,使其成为能动的创意者、表演者和文化的传承者,当我们看到孩子们穿上自己绘制的奇鸟服装,用自己创编的舞蹈演绎千年古乐时,我们就真真切切地知道传统文化已然深入人心。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与创新并非二元对立。通过“" 创设文化情境”打下情感基础,通过“解构艺术元素”提供方法论,最后通过“项目式实践”提供深度体验平台,三者层层递进,构成有机的教学整体。《百鸟归巢·妙音炫舞》这一范例启示我们,教育的智慧在于找到古典与现代的共鸣点,让传统成为一条能被下一代继续引吭高歌的奔流之河。
参考文献
[1] 花梅 . 基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研究 [J]. 教育界 ,2025(6):59-61.
[2] 朱明剑 . 口风琴融入大单元 , 创新小学音乐课堂器乐教学策略探究 [J]. 美化生活 ,2025(6):0157-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