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赋能小学语文写作高效教学策略
邹宁
西安经开第一学校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发展的关键载体,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AI 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写作指导、实时的反馈评价,还能创设丰富的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探究 AI 赋能小学语文写作高效教学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利用 AI ,搭建个性化写作学习平台
在写作教学开启前,教师可采用 AI 平台对学生的写作基础予以诊断,AI 安排学生完成若干简短的写作任务或测试题目,诸如片段写作、词汇运用小测试、病句修改练习之类,解析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存在的不足,从而生成每位学生的诊断报告,教师借助 AI 生成的诊断报告,掌握班级整体写作状况与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别,进而制订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纲要。AI 会按照学生的诊断结果,给各个学生推送课前预习资源,好比跟本次写作主题相关联的范文、写作技巧讲解视频、素材积累资料之类材料,使学生课前就对写作相关内容有初步认识,为课堂写作学习做好前期铺垫,在课堂授课过程里,教师可以借助AI 平台的互动特性,带动学生积极投身写作学习。当讲解文章结构这一教学难点之际,教师可以把不同结构的范文在 AI 平台上展示,诸如总分总、并列、递进这些结构,AI 会对范文的结构开展可视化的剖析工作,用思维导图方式展示文章开头、中段、结尾以及各部分的逻辑关联,让学生更直观地领会不同结构的特点。教师可于AI 平台发起互动任务,让学生分组一起合作,采用AI 供给的素材,试着搭建不一样结构的文章框架,并在平台上展示搭建结果并分享,AI 会实时针对学生搭建的框架点评,点明长处与短处,教师则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重点的讲解与引导,协助学生冲破教学难点。
二、借助 AI ,构建多元化写作评价体系
传统作文评价往往重点看主题是否明确、语句是否顺畅、错别字是否不多等几个点,评价维度稍显单一,不易全面体现学生的写作本领,依靠借助 AI 技术,我们可搭建多层面的写作评价体系,从语言表达、思维本领、创造力、文化素质等多个层面评价学生作文。从语言表达的维度看,AI 能对学生词汇丰富度、语句通顺度、修辞手法运用的相关情况等作出评价;从思维能力这一维度看,AI 可以评价学生在逻辑思维、剖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上的能力等;从创造力这个维度,AI 可评估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思维、别具一格的表达情况等;在文化素养这一维度,AI 可对学生对传统文化、社会现象的认知及理解状况作出评价。采用多维度的评定,教师可更全面地摸清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后续的教学给出更精准的指引,依托AI 基础,教师还能引入学生自评跟互评的环节,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范畴内的一员,教师可以凭借AI 平台,向学生提供自评及互评的标准和途径,如让学生借助 AI 提供的多维度评价指标,对自己写就的作文进行评鉴,找出长处和欠缺,并制订修改规划;安排学生在 AI 平台上彼此为对方批改作文,交流各自的评价观点和修改办法。在这个进程里,AI 可就学生自评和互评的结果开展分析,找出学生在评价过程里存在的问题,诸如评价标准把握不精确、评价语言不规范等情况,并给予针对性指导,采用学生的自我评定与相互评定,不仅可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自己的写作情形,增进反思水平,还会培养学生的协作观念与沟通能力,带动学生之间的共同成长。
三、整合 AI 写作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学校和教师可把各类 AI 写作教学资源整合起来,搭建一个全面、条理的 AI 写作资源库,资源库需涵盖大量写作素材、范文实例、写作技巧阐释、微课视频以及互动练习等内容,而且资源应按照不同年级、各个写作主题进行分类整理,方便教师、学生查找和取用。就低年级学生而言,资源库能拿出大量看图写话的材料、简单的童话范文、字词积累相关游戏等;针对高年级的孩子,资源库可提供议论文、说明文、散文等各类文体的范文,再加上写作技巧解说、时事热点素材、名人名言的汇集等,AI 可依据教学需求和学生学习状况,实时对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更新和补充,保障资源的时效性与实用性,教师于教学的进程里面,能按照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需求,从资源库中挑选恰当的资源,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增进教学实效;学生同样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要求,自主从资源库中采集学习资源,拓宽写作眼界。
总之,AI 赋能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解决传统写作教学中的难题提供了新的途径,能够有效推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高效开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善用 AI 技术,优化教学方式和手段,培养更多具有良好写作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张晓婷 . AI 技术在小学作文个性化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J]. 小学生作文辅导 ( 下旬 ),2025,(05):12-14.
[2] 周安淳 . 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创新[J]. 中小学电教 ,2025,(0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