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素养导向的初中生物课堂深度体验实践研究
张文梅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第三初级中学 364100
一、引言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含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社会责任,是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初中生物课堂已难以满足素养培养需求,如何通过课堂深度体验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提升综合素养,成为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学科素养导向下初中生物课堂深度体验的实施展开研究。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科素养培养与深度体验的融合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教学目标多聚焦知识掌握,对生命观念的渗透、科学思维的训练缺乏系统设计,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生物学科认知体系;另一方面,课堂活动形式单一,多以教师演示、学生被动观察为主,探究实践环节流于表面,学生缺乏自主思考与动手操作的机会,无法深入体验生物知识的形成过程。此外,评价方式侧重考试成绩,忽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社会责任表现的综合评价,且教学资源未能有效整合,难以支撑课堂深度体验活动的开展,这些问题均制约了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提升。
三、实施策略
为实现学科素养导向下初中生物课堂的深度体验,需从教学全流程出发,结合学生认知特点与生物学科特性,构建科学、系统的实施策略,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一)锚定素养目标,设计阶梯式体验任务
依据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结合初中生物教材内容,将教学目标细化为可操作、可感知的阶梯式体验任务。在目标设定阶段,借助课程标准与学情分析双轨定位机制,运用 " 三维度聚焦法 " 明确每节课需达成的素养重点:横向对标《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纵向梳理单元知识脉络,结合学生认知水平确立核心目标。以 " 生态系统 " 章节为例,将生命观念中的系统观念具象化为 "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整体性认知 ",将社会责任中的环保意识转化为 " 社区生态问题的诊断与治理 ",形成可视化目标图谱。
为构建梯度化学习路径,采用 " 三阶螺旋上升模型 " 将目标分解为基础、进阶、拓展三个层级的体验任务。基础任务依托具身认知理论,设计 " 校园生态角探秘 " 活动:学生手持观察记录表,运用五感识别生物与非生物成分,通过拍照、绘图等方式建立生态系统的直观认知;进阶任务引入项目式学习理念,组织学生分组开展" 生态系统微缩建模 ",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立体结构图,并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过程,深度训练科学思维;拓展任务实施社区生态调查行动,学生运用 SWOT 分析法撰写调查报告,通过 " 环保金点子发布会 " 向社区提交改善方案,并参与校园生态墙建设实践,实现社会责任的知行合一。
在任务设计环节,构建差异化支持体系:针对学习困难学生,提供 " 助学锦囊 "(含思维导图、微课视频等);为学有余力学生设计 " 挑战任务卡 "(如生态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同时设置小组合作中的多元角色分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体验中获得成就感,通过 " 个人自评 - 同伴互评 - 教师点评 " 的三维评价机制,实现学科素养的螺旋式提升。
(二)创设真实情境,搭建沉浸式体验平台
依托生活实际、科学热点或生物实验,创设真实可感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生物知识的实用价值。例如,在“人体的呼吸”教学中,以“雾霾天气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为情境主线,构建 " 课前 - 课中 - 课后 " 一体化学习链条。课前,教师通过班级学习平台发布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利用手机天气 APP、环保部门官网收集近一周本地PM2.5 浓度数据,制作折线统计图;同时开展 " 家庭呼吸健康小调查",记录家庭成员在雾霾天的身体反应,培养学生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
课中采用 " 三阶体验法 " 深化学习效果:第一阶段,借助玻璃管、气球、橡胶膜等简易器材组装模拟呼吸装置,学生分组操作观察胸腔容积变化与气体进出关系,通过动手实践理解呼吸运动原理;第二阶段,播放由本地医院呼吸科医生录制的专业科普视频,结合典型病例 CT 影像,直观呈现雾霾颗粒对支气管、肺泡的损伤过程,穿插互动问答环节,引导学生思考防护措施;第三阶段,利用VR 设备开展" 微观呼吸之旅",学生佩戴头显设备" 进入" 虚拟肺部,通过手柄操作 360 度观察肺泡表面毛细血管网,动态演示氧气与二氧化碳交换过程,配合语音讲解标注关键知识点。
(三)优化活动组织,开展合作式探究体验
以探究实践为核心,优化课堂活动组织形式,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探究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科学探究素养。在“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中,围绕“植物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这一问题,组织学生以 4-5 人为一组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前,教师明确探究步骤与分工要求;活动中,小组内成员分别负责实验装置搭建、变量控制、现象观察与数据记录,通过讨论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如叶片遮光处理不彻底导致的现象偏差;活动后,各小组展示探究成果,分享实验结论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补充完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科学研究的流程,锻炼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科学思维。
(四)完善评价体系,实施多元化体验评价
改变单一的成绩评价方式,构建涵盖知识掌握、能力提升、素养表现的多元化体验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在课堂深度体验中的成长。评价内容包括:知识层面,通过课堂提问、单元检测评估学生对生物概念、原理的理解;能力层面,结合探究实验报告、小组活动记录,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合作交流能力;素养层面,通过观察学生在环保实践、生物知识科普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其生命观念与社会责任的形成情况。评价主体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以等级 + 评语的形式呈现,突出对学生体验过程与进步的肯定,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四、结语
学科素养导向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深度体验实践,是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的重要探索。通过锚定素养目标、创设真实情境、优化活动组织、完善评价体系、整合教学资源等策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深度体验中构建生物知识、发展科学思维、增强社会责任。未来教学中,需持续优化实践策略,推动课堂体验与素养培养的深度融合,助力学生成长为具备生物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敏。初中生物课堂深度体验教学策略研究 [J]. 中学生物教学,2024(3):41-44.
[2] 林浩。学科素养导向下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实践 [J]. 生物学通报,2024(5):28-31.
[3] 赵静。初中生物教学资源整合与深度体验活动设计 [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24(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