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数学积极教学中学生学习过程与策略的实践探究

作者

莫海云

宾阳县黎塘镇第二初级中学 530409

引言

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重要学科,对学生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发展意义重大。然而,传统教学多侧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与策略培养,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能力提升受限。积极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体验与成长。因此,探究初中数学积极教学中学生学习过程与策略,对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一、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情境创设:点燃数学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广阔天地里,情境创设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学生学习兴趣的大门。教师若能巧妙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便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交织,宛如丝线穿起璀璨的珍珠。以讲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例,教师以超市购物这一日常场景为情境蓝本:小明前往超市挑选笔记本,每本笔记本标价 5 元,他怀揣 30 元,购物结束后还剩余 10 元,此时抛出问题,问他究竟买了几本笔记本?这一贴近生活的情境,如同在平静湖面投入一颗石子,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层层思考涟漪。学生置身其中,主动分析情境,将实际问题巧妙转化为数学问题,列出方程 5x+10=30 (x 代表笔记本数量),进而求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更深刻领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同在黑暗中看到明灯,从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为后续学习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多媒体情境:直观趣学几何图

在讲解“几何图形的认识”这一知识板块时,多媒体资源犹如一位神奇的魔法师,为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直观性与趣味性。教师通过播放精心制作的动画视频,将各种几何图形在建筑、艺术等领域的精彩应用一一呈现。埃菲尔铁塔那稳固的三角形结构,宛如钢铁巨人般屹立不倒;圆形在车轮设计中巧妙运用,让车辆行驶如行云流水。这些生动画面与精彩解说相互配合,如同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几何世界的奇幻之门,让学生直观感受几何图形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探索几何知识的强烈欲望。同时,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软件进行动态演示,将图形的旋转、平移等变换过程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学生仿佛置身于几何图形的奇妙舞会中,亲眼目睹图形的灵动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图形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如同在迷雾中找到方向,学习效果自然显著提升,为几何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

(一)精准分层:适配多元学习需求

学生个体间数学基础与学习能力差异显著,分层教学成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的关键。教师依据学习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将学生科学划分为A、B、C 三个层次。A 层学生基础雄厚、学习能力卓越;B 层学生基础尚可,但学习能力有待挖掘提升;C 层学生基础薄弱,学习面临较大挑战。针对不同层次,教师量身定制教学目标与内容。以“二次函数”教学为例,对 A 层学生,要求掌握性质、图像变换,能解决复杂实际问题;B 层学生重点理解基本概念与性质,绘制简单图像;C 层学生侧重基本运算与简单应用。如此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中进步,激发学习潜能,

提升学习效果。

(二)分层作业评价:激发学习内驱力

分层作业和评价是分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精心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难度适配的作业,让作业成为每个学生成长的阶梯。A层学生作业增加拓展性与探究性题目,如研究二次函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培养创新思维;B 层学生作业以基础和中等难度题为主,巩固知识体系;C 层学生作业侧重基础知识练习,如二次函数简单计算,夯实基础。在评价上,教师采用分层评价方式,制定差异化评价标准。对 A 层学生,注重评价创新思维与综合运用能力;B 层学生关注知识掌握与进步情况;C 层学生以鼓励为主,肯定点滴进步,增强学习信心。分层作业与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三、实践操作,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一)实践操作:体悟三角形的稳定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践操作是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有效途径。以“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为例,教师组织分组实践活动。学生们化身小工匠,用小木棒和连接件搭建三角形与四边形框架。操作时,他们全神贯注,感受着不同框架在受力时的变化。当施加外力,三角形框架稳稳当当,而四边形框架却轻易变形。这一鲜明对比,让学生直观且深刻地体悟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如自行车车架、篮球架等。学生们通过实践操作与思考,不仅扎实掌握了知识,还能运用所学解释生活现象,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知识运用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

(二)实验探究:解锁概率的奥秘

开展数学实验和探究活动是实践操作的重要形式,在“概率初步”教学中作用显著。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抛硬币实验”,学生们分组后热情高涨地投入其中。他们认真抛硬币 100 次,仔细记录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并计算正面朝上的频率。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仔细观察数据变化,不放过任何细节。随着抛硬币次数增加,他们惊喜地发现正面朝上的频率逐渐稳定在 0.5 左右。这一奇妙现象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概率的含义,即大量重复试验时,事件发生频率会稳定在某个常数附近。通过这种实验探究方式,学生不仅深刻掌握概率概念,还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和数据分析能力,为后续数学学习与科学研究筑牢根基。

结束语

初中数学积极教学中学生学习过程与策略的实践探究表明,情境创设、分层教学和实践操作等策略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深化学生对知识理解。在今后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这些策略,为学生创造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丽华 . 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数学深度教学策略研究 [J].考试周刊 ,2025,(24):79-81.

[2] 张玲 .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 [J]. 数理天地( 初中版 ),2025,(10):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