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单元教学中空间观念培养的实践探索

作者

孙文文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河西小学 271600

引言

小学“图形与几何”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图形认识、测量、运动与位置等方面,与生活密切相关,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但实际“图形与几何”单元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学生认知水平等因素影响,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效果不佳。因此,探索该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小学数学 “图形与几何” 单元教学中空间观念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主动性不足

在当前的 “图形与几何” 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 “讲授式” 教学方法,即教师通过板书和口头讲解向学生传授图形的特征、性质以及相关的计算公式等知识。

(二)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缺乏直观性和趣味性

教师过度依赖教材和黑板,缺乏对多媒体资源、实物模型、生活中的图形资源等的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呈现方式单一、枯燥,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实践活动设计不合理,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设计的实践活动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过于简单,缺乏层次性,无法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需求。

二、小学数学 “图形与几何” 单元教学中空间观念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发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在教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 接着,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给每组学生提供平行四边形卡片、剪刀、直尺等工具,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等方式,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知的长方形,依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整合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实物模型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工具,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空间结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准备丰富的实物模型,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模型,以及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图形模型,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拼接等方式,感受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例如,在教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小正方体搭建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观察小正方体的数量,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三)优化实践活动设计,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要明确活动的目标,确保实践活动能够围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目标展开。例如,在教学 “观察物体” 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 “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 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分别从前面、上面、侧面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然后画出自己看到的平面图形。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图形的异同,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案例分析

在“图形与几何”单元的教学中,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为例,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以下是对这一教学过程的详细阐述: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准确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基本特征,重点理解其表面、边角及顶点构成要件,并熟练辨析二者内在关联。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开展实践操作、观察分析、对比研究及归纳总结等教学活动,学生将有效提升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辨识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如粉笔盒、文具盒、魔方、书本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并说出它们都是立体图形。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教师为每个学生分发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通过触摸来感受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并得出长方体有6 个面、12 条棱、8 个顶点的结论,并认识到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展示正方体模型,让学生对比长方体模型,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正方体的特征。学生发现正方体也有6 个面、12 条棱、8 个顶点,且所有面都是正方形,所有棱的长度都相等。学生还认识到正方体是长方体的一种特殊形式。

3. 实践操作,深化理解

教师分发小棒和连接件,让学生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制作框架。学生分组讨论,寻找生活中更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并讨论这些物体的面、棱、顶点特征。

4.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系统梳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布置实践性拓展作业,要求学生居家开展长方体或正方体物体的长度、宽度及高度(或棱长)的测量与记录工作,为后续表面积与体积计算的教学奠定实证基础。

(三)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还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了动手、观察和空间想象能力。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主动发言,学习兴趣浓厚。在寻找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活动中,学生能准确找出并说出特征,体现了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 “图形与几何” 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本文的实践探索发现,创新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活动设计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策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策略和方法,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数学教育,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国花 . 指向空间观念培养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 2024(8):20-22.

[2] 陈秀枝 . 刍议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 " 图形与几何 " 教学设计 [J]. 试题与研究 , 2024(6):99-101.

[3] 林向阳 , 田仲粉 . 在观察和操作中培养空间观念——" 长方体的认识 " 教学片断与思考 [J]. 小学数学教育 , 2023(Z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