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策略

作者

王呈惠

石台县小河中心学校,245111

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矛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的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导致整体的课堂教学开展并不是特别理想。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改革的部分,能够显著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诸多的实践中也表明出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通过调用教学方式有效带动学生积极性,且可以提升学生参与效果。

一、语言运用能力:在真实情境中建构语言体系

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进行某一篇课文内容讲述的过程中可以以故事背景的方式进行切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口语交际,能够将学生的课堂基本语言学习导入到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在此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到文本情境中,达到更加深入的理解效果

例如,在“班级图书角建设”项目中,学生需完成图书分类、借阅规则制定、好书推荐卡设计等任务。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阅读借读规则,学生需使用“如果……那么……”的条件句式,能够在教学中锻炼他们的逻辑表达能力,又能够培养规则意识。此外在教学中利用有效的资源辅助教学。例如,在《草原》一课中,播放草原风光视频配合课文朗读,学生需根据视觉信息与文本描述完成“画面—文字”匹配练习,深化了对“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词语的理解。

二、思维能力发展:通过问题链设计促进深度学习

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进行高效的思维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设计语言交际的环境,也需要结合学生在课堂中的理解情况为学生的逆向思维设计问题,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因果分析。在多次学习的过程中提出假设,以及在引导学生求证答案的过程中学会自我思考、学会自我推断、学会自我分析。

例如,在《亡羊补牢》寓言教学中,设计“如果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就修补羊圈,故事会怎样发展?”的逆向思考问题。学生需分析因果关系,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设计因果关系,进一步鼓励与帮助学生理解与学习。又或者是在在《曹冲称象》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绘制“称象步骤流程图”,随后提出如果没有石头,找什么替代问题,学生需要结合自身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进一步锻炼逻辑推理能力。

此外在在“未来学校”想象作文教学中,提供科技方面的素材,要求学生结合现实需求设计创新功能。例如,有学生提出“情绪感应课桌”,能根据学生压力值自动播放舒缓音乐,这种设计体现了跨学科思维与创造性表达。

三、审美创造能力:在艺术浸润中提升审美素养

审美创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有效提升的一种学习素养。当然语文学科中所具备的艺术特色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真正传达给学生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教师结合课堂中的基本内容能够将基本知识给学生讲解清楚,帮助学生理解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需要将艺术语言审美相结合以及在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情节变化的过程中能够感受文字所表达的魅力,以及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中的艺术特色。

例如,在《春夜喜雨》古诗教学中,通过“配乐朗诵—意象分析—画面绘制”这三步教学的引导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润物细无声”的意境美。学生需用色彩表现“红紫芳菲”“绿肥红瘦”的视觉差异,这种设计将语言审美转化为艺术创作。此外在“中国传统节日”单元教学中,组织学生制作“节日美食图谱”,要求标注食材、工序、文化寓意。例如,清明节青团制作说明,引导学生感受节日,这种设计将劳动实践与文化审美有机结合。

四、文化自信培育:在传承创新中厚植文化根基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求教师结合多种文本色彩,在构建文本环境的过程中也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能够传承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发“成语故事剧场”课程,学生需将“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成语改编为短剧,通过角色扮演理解寓意。例如,在“愚公移山”表演中,学生自发加入“现代机械助力”的改编情节,体现了对传统精神的当代诠释。

总而言之,对于教学中而言,不仅仅需要做好引导者的作用要将知识内容传授处同时,也需要在授课环节中通过运用教学艺术有效带动学生学习,有效引导学生深入到学科探究环节中。在积极帮助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动力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关注以及提升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宁. 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改革[J]. 课程·教材·教法, 2017(7): 22-28.

[2] 郑桂华 .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学习任务设计 [J]. 中学语文教学 , 2018(1): 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