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模式实践与成效分析
张丽
吉林省通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在全球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时代背景下,慢性病已逐渐演变为危害居民健康的首要公共卫生威胁。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持续攀升态势,不仅严重侵蚀患者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更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医疗经济负担与社会发展压力。传统的慢性病防控模式由于存在管理碎片化、信息流通不畅、服务供给效率低下等固有弊端,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慢性病防控需求。社区作为居民生活与健康管理的基本单元,成为慢性病防控的关键前沿阵地,积极探索创新、高效、精准的社区慢性病防控模式迫在眉睫。社区网格化管理凭借其精细化、信息化、协同化的独特优势,为破解慢性病防控难题、构建新型防控体系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与实践路径。
一、基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模式实践
(一)组织架构搭建
基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模式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科学、完善的组织架构支撑。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依据人口密度、地理分布等因素,将社区合理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并为每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长,负责统筹协调网格内的慢性病防控工作。网格内组建专业的网格员队伍,成员主要由社区工作人员、退休医护人员、热心居民志愿者等构成,他们承担着收集居民健康信息、开展健康知识宣传、跟踪患者健康状况等重要职责。
(二)慢性病患者管理与服务
对于网格内的慢性病患者,建立起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与服务流程。网格员定期对患者进行上门随访或电话随访,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进展、用药情况以及生活习惯,及时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到医疗机构进行复查。社区医生根据患者的个体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与康复方案,并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上门巡诊、健康咨询等服务。对于病情较为严重、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患者,及时与上级医院沟通协调,协助患者办理转诊手续,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组织建立患者互助小组,鼓励患者之间相互交流治疗经验、分享健康心得,通过同伴支持的方式,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与治疗依从性。
(三)多方协同合作机制
为进一步提升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整体效能,建立健全多方协同合作机制至关重要。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负责统筹规划慢性病防控工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调配各类资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承担医疗服务与技术指导职能,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诊断、治疗与康复服务;社区组织与志愿者积极参与健康教育宣传、患者关怀帮扶等工作;家庭在慢性病患者的日常护理、生活监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方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开展联合行动等方式,加强沟通与协作,打破信息壁垒与部门界限,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联动的慢性病防控工作格局。
二、基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模式成效分析
(一)慢性病患者管理成效
通过实施基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模式,慢性病患者的管理水平实现了质的提升。以某试点社区为例,在该模式实施前,高血压患者的规范管理率仅为 60% ,糖尿病患者的规范管理率为 55% ;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高血压患者的规范管理率大幅提升至 85%,糖尿病患者的规范管理率也提高到80%。同时,患者的定期复查率与服药依从性显著增强,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这主要得益于网格化管理模式下,网格员与社区医生能够及时掌握患者的动态信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持续性的管理与服务,有效提升了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
(二)居民健康行为改善成效
该防控模式的实施对居民健康行为的改善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通过广泛、深入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得到大幅提升。调查数据显示,在实施该模式的社区,居民对慢性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从原来的70% 提升至90% 以上。与此同时,居民的健康行为发生了显著转变,吸烟率、饮酒率较以往有所下降,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率显著提高。例如,某社区在开展系列健康促进活动后,居民每日蔬菜摄入量达标率从 60% 提升至 75% ,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从 40% 增长至 60% ,居民的整体健康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三)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成效
基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模式的推行,显著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对慢性病患者的早期筛查、规范管理与精准干预,有效减少了患者病情加重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了住院率与急诊就诊率。以某地区为例,实施该模式后,高血压患者的住院率下降了 20% ,糖尿病患者的住院率降低了 15% ,急诊就诊人数也呈现明显减少趋势。此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推动了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质量,有效缓解了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四)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从社会经济效益层面来看,该防控模式展现出显著的积极效应。在社会效益方面,通过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有效提升了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在经济效益方面,通过减少慢性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降低了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医疗负担。据估算,实施该防控模式后,某地区每年在慢性病治疗方面的医疗费用支出减少了 10%-15%。同时,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劳动力质量与工作效率,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尽管该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与完善。首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定期对网格员与社区医生开展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与服务能力,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的持续升级与维护、健康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以及慢性病患者管理服务的有效实施。再次,进一步完善多方协同合作机制,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职责与分工,建立更加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提高工作协同效率。最后,建立健全监督评估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定期对慢性病防控工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防控策略,不断提升慢性病防控工作的质量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