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调控运行的重要性与优化管理探索

作者

武志伟

国网衡水供电公司 053000

一、引言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 双碳” 目标推进下,我国电力系统正经历深刻变革:传统火电占比下降,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用户侧用电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对电力调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电力调控运行作为连接电力生产与消费的核心环节,需实时平衡供需,应对新能源出力波动、极端天气等不确定性因素。但当前部分地区调控系统存在技术滞后、管理机制不健全、人员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系统效能。因此,分析其重要性并探索优化策略,是推动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二、电力调控运行的重要性分析

(一)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规避大面积停电

电力系统结构复杂、动态关联,局部故障易引发系统性风险。电力调控运行通过实时监测电压、电流、频率等关键参数,及时发现线路过载、设备异常等隐患,快速下达调度指令(如调整机组出力、切除故障线路),可有效防止局部故障扩大。例如,2025 年4 月,某地区遭遇极端暴雨,强降雨致使多地突发线路故障,部分区域供电中断。当地电力调控中心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通过优化发电与负荷分配,仅用 2 小时便恢复了重点区域供电,最大限度降低了灾害影响,凸显出其作为保障电力系统“ 生命线”核心屏障的重要价值。

(二)提升能源效率,助力“ 双碳” 目标

在“ 双碳” 目标指引下,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化石能源消耗是电力行业重点任务。电力调控运行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 源网荷储” 协同:一方面,精准预测新能源出力,合理安排火电、水电等可调电源计划,减少弃电;另一方面,引导用户侧参与需求响应(如工业错峰生产、居民错峰用电),优化负荷曲线,降低峰谷差与备用机组启停频率,减少能耗与碳排放。以某省调控中心为例,在2025 年,该省积极推进新能源消纳措施。通过引入先进的预测模型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新能源发电进行精准预测,误差率较以往降低了 。火电、水电等传统电源的发电计划也依据新能源实时出力进行动态调整,弃电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时,通过价格激励机制与政策引导,鼓励工业企业错峰生产。超过 70% 的大型工业企业参与其中,高峰时段负荷降低了 18‰ 。在居民端,借助智能电表与移动应用,推行峰谷电价政策,引导居民在夜间低谷时段使用大功率电器,居民用电峰谷差缩小了 22%

(三)适应新能源并网,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迈入2025 年,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迅猛扩张。据国家能源局2025年 3 月 20 日发布的数据,截至 2 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达 34.0 亿千瓦,同比增长 14.5% ,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容量飙升至14.56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 42.8% ,规模首次成功超越火电。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在7 月4 日发布的《中国电力供需报告(2025)》中更是预测,2025 年太阳能发电新投产将高达 3.8 亿千瓦,较上年增长 35.5% ,风电新投产1.4 亿千瓦,涨幅达 77.1% ,新能源新投产规模将首次突破5 亿千瓦大关,到年底,新能源装机占比预计跃升至 48.2%< 。然而,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带来的挑战也愈发严峻。新能源发电受自然条件制约,出力具有显著的波动性与间歇性。以广东海上风电为例,其反调峰天数超 200 天,甚至曾出现连续 7 天出力不超 20% 的极端情况;云南风电场 1 小时内出力波动幅度最高可达 38% ,光伏在每日运行中也呈现反调峰特性。这种不稳定特性给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与稳定控制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电力系统的运行调控模式亟待革新。

三、电力调控运行的优化管理策略

(一)技术升级:推进调控系统智能化

技术是提升调控效率的基础,需加快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一是引入AI、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升级SCADA/EMS 等调度自动化系统,提升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如用AI 挖掘电网数据提前识别故障,实现“ 被动抢修”向“ 主动预警” 转变;二是构建“ 云边协同” 平台,整合各级调控数据,实现全网“ 全景可视化” ,提升跨区域协同能力;三是融合储能技术,建立储能调度模块,将储能纳入统一调控,提升系统灵活性。某省部署 AI智能调度系统后,故障识别时间从10 分钟缩至1 分钟,指令执行效率提升50‰ 。

(二)管理机制完善:构建协同规范体系

科学管理是调控高效运转的关键:一是建立“ 源网荷储” 协同机制,打破信息壁垒,通过协同调度协议明确权责,鼓励用户侧储能、虚拟电厂参与调峰,以峰谷电价、辅助服务补偿调动积极性;二是完善规章制度,制定统一操作标准、应急预案与风险评估流程,如针对新能源并网制定专项规程,明确技术要求与故障处理流程;三是加强跨部门联动,建立与气象、应急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提前获取预警,制定调控预案。某地区“ 电力 + 气象” 联合平台,可在极端天气前调整电网运行,降低灾害影响。

(三)人员队伍建设:打造专业人才梯队

调控质量取决于人员能力:一是优化培养体系,结合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开设新能源调控、智能调度等课程,通过“ 理论 + 实操” 提升技能,如组织人员参与新能源电站实训;二是建立“ 老带新” 导师制与岗位轮换机制,培养复合型人才;三是完善考核激励,将绩效与电网安全、新能源消纳率挂钩,设立专项奖励,如某公司“ 星级调控员” 制度,以薪资提升、晋升优先激励人员,提升队伍素质与效率。

四、结束语

电力调控运行是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 核心中枢” ,在保障供应、提升效率、适应新能源、维护经济稳定中不可或缺。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进,调控面临更复杂挑战,需通过技术升级、机制完善、人员建设提升能力。未来,还需加强产学研合作,探索数字孪生、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与模式,推动调控向“ 更智能、更高效、更绿色” 发展,为能源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希军,朱崇磊.电力调控运行系统的优化设计[J].电力设备管理,2025,(13):134-136.

[2]姜建瑛,王洋,姜虹,李强,史程,孙兴.探索优化电力负荷管理的新途径[A]中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实践(2023 年)[C].《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杂志社,2025:3.

[3]唐清,文小龙.电力调控运行重要性及优化管理策略分析[J].电工技术,2024,(S1):39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