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烤烟烟叶分级流程优化与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作者

牛家兴 唐鹏 李乐雨 周之翰 汪泽沆

山东中烟工业有限公司 250000

引言

烤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生产是许多地区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的重要支柱。烟叶分级作为烟叶收购、调拨、复烤及卷烟工业使用的基础, 是根据烟叶的成熟度、叶片结构、身份、油分、色度、长度等外观质量因素,将其划分为不同质量等级的过程。科学、公正、准确的分级不仅能保障“优质优价”政策的落实,保护烟农利益,更能为卷烟工业企业提供稳定、均匀的原料,是保障中式卷烟品牌质量稳定的基石。

然而,传统的烟叶分级流程长期以来高度依赖分级员的肉眼观察和主观经验判断。这种模式易受人员疲劳、情绪、技术水平差异以及环境光线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分级结果出现偏差、稳定性差、“混青、混杂、混部位”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不仅损害了烟农的积极性,也给工业企业的质量控制带来了巨大挑战。随着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以及工业对原料均质化需求的不断提高,优化传统分级流程、构建现代质量管理体系已成为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本文立足于当前烤烟分级的现状与痛点,旨在系统性地探讨分级流程的优化路径,并构建一个科学、高效、可追溯的质量管理体系,为提升我国烟叶质量整体水平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方向。

、当前烤烟烟叶分级流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绝大多数产区的烟叶分级仍以人工为主。分级员通过眼看、手摸、鼻闻等方式进行判断。尽管有国家统一的烤烟分级标准(GB 2635-1992),但标准的理解和应用程度因分级员的经验、技能和责任心而异。新手与老师傅的分级结果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同一批次烟叶在不同时间、由不同人员分级,结果也可能不一致。这种强烈的主观性严重影响了分级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国家标准的文字描述和图片样本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解读空间。不同产区、甚至不同收购站点对同一等级标准的掌握尺度可能存在细微差别,导致“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脱节。这种执行层面的不统一,造成了区域间烟叶质量对比困难,也给工业企业在跨产区采购原料时带来了额外的质量控制成本。

光照条件是影响颜色判断的关键因素。许多基层收购站点的分级环境简陋,缺乏标准光源,仅依靠自然光或普通日光灯,在不同天气、不同时段,光线色温和亮度变化会直接影响对烟叶颜色和色度的判定,从而导致分级误差。

二、烤烟烟叶分级流程优化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需从技术、管理、环境等多方面对分级流程进行系统性优化。

(一)细化解读标准:组织专家和资深分级师,制作更为精细、更具操作性的分级实物标样和视频教程。文字标准转化为更易理解和操作的量化指标或对比参照物,减少模糊地带。

(二)统一目光:在产季开始前和进行中,定期组织所有分级员进行技术培训和目光统一会,通过反复校准对标准样品的认识,确保整个团队掌握尺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智能化是解决人工主观性问题的根本出路。

机器视觉辅助分级:开发和应用基于机器视觉和深度学习算法的烟叶自动分级系统。通过高分辨率相机采集烟叶图像,利用算法提取颜色、纹理、形状、斑点等特征,与数据库中的标准模型进行比对,快速、客观地给出等级建议。当前,此类系统可作为辅助工具,帮助分级员复核,减少人为误差。

建设标准分级室:在收购站点强制推行标准分级室的建设,内部必须配备符合烟草行业要求的 D65 标准光源,确保光线均匀、稳定、无眩光,为颜色判定提供客观、一致的环境条件。

建立认证与考核机制:实施分级员持证上岗制度,并建立动态的绩效考核体系。将其分级结果的准确率、稳定性(与标准样或智能系统结果的符合度)与薪酬、奖惩挂钩,激发其提升业务水平的内在动力。

三、烤烟烟叶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一)质量目标与标准体系

明确从农业种植到工业使用的全链条质量目标。体系的核心是国家烤烟分级标准,并应据此衍生出更详细的《分级操作规范》、《收购质量检验规程》、《质量追溯信息规范》等一系列支撑性标准文件,形成层次分明、覆盖全面的标准体系。

(二)组织保障与职责体系

成立跨部门的质量管理小组,成员包括农业、收购、复烤、工业技术中心等部门的代表。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如分级员、质检员、主评、站长)在质量管理中的具体职责和权限,实现“人人有责,层层负责”。

(三)过程控制体系

这是质量管理的执行核心,覆盖产前、产中、产后。

产前(种植):推广标准化生产(GAP),通过统一品种、科学施肥、绿色防控等措施,从源头上提升烟叶质量的均匀性和一致性,为分级打下良好基础。

产中(采收与烘烤):指导烟农成熟采收、科学烘烤,减少青杂烟、挂灰烟等次品烟的产生,直接降低分级环节的难度和复杂度。

初分指导:技术人员下乡指导烟农进行初步分级,减轻收购站点的分级压力。

专业化分级:推广“散叶收购”模式,由经过培训的专业化分级队进行集中、统一的分级。

监督检查:设立专职质检员,对分级后的烟叶进行抽检复核,对分级员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规范仓储:确保不同等级烟叶分区、分类存放,防止受潮、串味和等级混淆。

(四)持续改进机制质量管理体系必须是动态发展的。

定期评审: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基于追溯系统反馈的数据和各方(烟农、工业客户)的投诉建议,分析分级误差的类型、频次和根源。

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CAPA):针对共性问题,如发现某等级合格率持续偏低,需分析是标准理解问题、人员问题还是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培训、设备校准或流程修订措施,防止问题再次发生,实现体系的螺旋式上升。

结论

优化烤烟烟叶分级流程并构建现代质量管理体系,是应对当前烟叶生产挑战、满足工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本文认为,必须改变过度依赖人工经验的传统模式,通过“标准化、智能化、规范化”三管齐下对分级流程进行再造。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构建一个涵盖“标准、组织、过程、信息和改进”五大要素的闭环管理体系,实现从“田间”到“车间”的全过程、可追溯、可持续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 张和静, 符小雪, 张永宁. 烤烟烟叶分级质量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进展[J]. 中国烟草学报, 2022,28(03): 106-114.

[2] 梁锐思, 熊文斌. 基于图像处理的烟叶自动分级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 烟草科技, 2021, 54(07):94-102.

[3] 范宜民, 潘冀, 汤爱. 中国烟叶分级标准的沿革与发展思考[J]. 中国烟草科学, 2020, 41(01): 90-96.

[4] 周梦凡, 林春莲, 廖和佳. 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模式下的烟叶质量管控实践[J]. 安徽农业科学, 2022,50(15): 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