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支持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冯路养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阳城镇水口学校 513124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立德树人” 成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性和行为意识的关键时期,教师借助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更好地满足新时代育人的要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教师借助多媒体、互联网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创设更加生动、花样性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自主探究,能实现知识构建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统一,也促进了教学的良好发展。
一、知识建构与价值观引导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学活动,强调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索与深度思考。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创设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明确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制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还能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在进行“ 生活离不开规则” 一课的教学时,教师打破传统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通过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创设,引领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思考并明确规则的意义。在课堂中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并让学生思考:放学后如果学生不排队出校,会有怎样的后果?生活中如果不守秩序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分组模拟不同的场景,然后让学生亲身体验没有规则和不遵守规则所产生的不同结果,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同时在课堂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的动画视频,让学生理解公共场所不遵守交通规则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后果,通过视频的演绎,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生活中设定规则的重要性。之后教师引导班级中的学生在校园中或班级中制定行为公约,并进行海报的宣传,这样能让学生切身体验规则。学生在参与、学习、体验的过程中,能增强自身的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还能承担起“ 道德与法治文明使者” 的重任。
二、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综合运用,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与优化,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应用,创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升。
例如,在进行“ 做聪明的消费者” 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充分挖掘和整合多种教学资源,通过创设多元化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之中来理解消费知识,提升法律意识和道德的判断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资源,播放生活中会出现的网购陷阱、虚假广告、维权案例等视频,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消费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在课堂中教师带领学生模拟购物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于产品的信息进行识别,同时对于价格的波动进行分析及揭秘虚假广告。教师通过这样多元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能丰富学生课堂的学习内容,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在探究中提升综合素养,使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理念在学生心中“ 生根、发芽” 。
三、创设趣味实践性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真实体验与感悟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是积极落实到实践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能实现在“ 做中学、行中悟” 的教学目标。教师结合教学的内容创设,具备实践活动,让学生围绕法治或道德问题展开调研,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互动的过程中升华自身的认知,并进行成果的展示,使学生能够形成缜密完善的思维,也能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拓宽视野,增强自身的体验与感悟。
例如,在进行“ 公共生活靠大家” 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在班级中开展“ 我是文明小市民” 的活动,让学生在课下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如“ 不乱扔垃圾、不插队,不大声喧哗” 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 不文明行为对公共秩序” 的影响的调查活动,然后做出数据的整理,并通过手抄报和趣味主题画的方式呈现,然后在班级中开展趣味辩论赛,并让学生分享自身的所见所闻。同时让班级中的学生针对生活中的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展开讨论,分析并找出解决的办法。学生在参与讨论、互动的过程中,能够从多角度思考、理解公共生活中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学生通过参与这样的实践活动能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在真实的体验中提升了自身的道德认知,能在以后成长的道路上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并以实践行动去感染身边的其他人。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也为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教师将知识构建与价值观引领相结合,探索现代化教学技术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教学路径,积极打造具有特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更好地完成课堂的学习任务,也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向金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体验式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3,(10):93-95.
[2]孙霞.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1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