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住宅全生命周期:适应家庭动态变化建筑设计的探讨

作者

刘洋

四川宏图都市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5000

一、引言

在过去几十年,住宅建筑设计更多基于静态的家庭结构和居住需求,但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其结构形态始终处于动态演变中。传统住宅设计往往基于固定的家庭结构预设,导致空间功能固化、资源浪费。家庭结构的动态变化、生活方式的个性化需求、建筑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都推动着住宅建筑向灵活多变的方向发展。灵活多变的住宅建筑不再是固定僵化的居住容器,而是能够根据使用者需求、时间推移进行适应性调整的弹性有机体。这种灵活性主要体现在空间本身的可变性上,主要依赖于方案阶段的前瞻性设计与各专业的深度协同。

三、全生命周期住宅的设计理念

全生命周期住宅的空间灵活多变是其核心特征,其本质是通过设计赋予空间多重属性和转换能力以应对不同场景下的功能需求。具体可从以下维度实现:

(一)、结构体系弹性化:减少内部承重墙、柱、不设或者少设梁、采用大板结构、减少固定结构等方法,以追求室内结构主体形成的空间最大化,为后期空间变换预留充足的条件。具体设计时可采用减震、隔震技术减少剪力墙(梁、柱)的数量和截面以达到可使用空间的最大化(西昌市邛海东岸 CXZQ-S81 号房地产项目、西昌市云尚明珠项目部分采用隔震技术后较常规抗震结构大幅度减少竖向剪力墙数量及截面尺寸,给后期空间灵活多变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可变隔断:在保证空间分隔、隔声、保温以及悬挂重物的基本功能前提下,尽量寻求可灵活移动的新型轻质薄型隔墙,让空间功能能动态调整,实现不同家庭对不同空间、不同功能的需求。如:一个大尺度的“ 核心空间” 可通过隔断分隔为独立的客厅与书房,移除隔断后又能转化为家庭聚会或儿童活动的开阔区域(宁南县金沙一号项目采用可拆卸的装配式飘窗台;西昌市邛海东岸CXZQ-S81 号房地产项目18#楼次卧(或书房)与超大景观阳台贴临,仅需调整隔墙位置即可实现超大景观阳台向各个房间享有独立阳台的灵活转变)。

(三)、空间通用性:弱化传统住宅中 “ 客厅、餐厅、卧室、书房” 的绝对界限,让空间具备 “ 一域多能” 的潜力。将客厅、餐厅、厨房整合为核心互动空间,通过可移动岛台、可伸缩餐桌等设计,实现烹饪、用餐、娱乐等功能的叠加。打造出可进行家庭活动的 中心枢纽。

(四)、多功能家具系统:家具系统空间弹性化,选择可变形、可组合的家具(如沙发床、折叠餐桌),搭配隐藏式或可移动的设备,减少固定设施对空间的占用,提升空间转换效率。以实现多种使用模式自由切换。

(五)、设备管线分离:将设备管线与建筑主体结构分离,便于维修更换和改造,降低改造过程中对结构的影响,如采用架空地板、吊顶等方式隐藏管线。

(六)、垂直空间利用:住宅建筑通过局部挑高、夹层或可升降楼板(小型空间),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例如“ 西昌市邛海东岸 CXZQ-S81 号房地产项目” 跃层住宅通过现浇楼梯改造,将楼梯下方空间转化为杂物间,同时将二层厅堂划分为儿童游戏区、书房、古筝练习区,有效解决了多口之家的空间拥挤问题。

四、新建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建筑专业:方案设计阶段预测家庭可能经历的不同阶段,确定建筑轮廓(如体型、层数、结构跨度)后,不局限于单一的平面布局,探索“ 一个轮廓,多种可能” 的布局思路,为后续的灵活性奠定基础。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建立“ 通用型骨架” ,包容多样化的内部填充方式。

结构专业:需要考虑采用一个结构承重体系实现多种不能功能分区,结构设计需考虑未来空间改造可能增加的荷载(如隔墙、重型家具、设备),在设计中预留一定的安全冗余。

设备专业:将厨房、卫生间、管道井等“ 服务空间” 相对集中或模块化布置,形成“ 固定核” ;而将起居室、卧室等被服务空间作为可变区,使其不受服务空间的硬性约束。选择小型化、模块化的设备(如壁挂式空调、分体式热水器),减少对固定空间的占用;电气系统预留足够的插座接口和回路,满足不同功能区的用电需求,避免后期明装电线影响美观。

在方案阶段,各专业需共同参与“ 多方案布局” 的讨论,评估不同布局下结构安全、设备可行性、成本控制等因素,预留隔墙位置的可能性(如在楼板中预留埋件、地面预留线槽),形成“ 最优解集合” 。但需要注意在追求灵活性的同时,确保建筑结构和关键设施具备足够的耐久性,选用质量可靠、寿命长的建筑材料和设备,减少频繁更换带来的成本和资源浪费。

五、老旧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墙体改造:采用新工艺新方法对原有结构进行加固或拆除部分承重构件、拆除非承重墙体实现空间划分;采用轻质隔墙材料,如轻钢龙骨石膏板、玻璃隔断等,方便安装和拆除,且自重轻,对结构影响小。

调整家具及功能空间布置:在有限的非承重墙体拆除基础上,调整家具布局、改变房间功能、调整门窗位置、优化采光通风和空间流线,使功能区转换后仍能满足居住需求,提升了住宅的实用性和舒适性。

空间利用优化:扩大部分空间、利用原有角落狭小空间、利用楼梯下方、阳台、阁楼等闲置空间增加收纳或功能区域。

六、优势与效益分析

6.1 经济效益

减少大拆大建、减少换房成本;延长住宅使用寿命,降低房地产开发和建筑能耗成本;提升住宅保值增值能力,增加房产市场竞争力。

6.2 社会效益

满足居民多样化居住需求,提高居住满意度和幸福感;减少因换房带来的社会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促进社区稳定,减少人员频繁流动对社区关系的影响。

6.3 环境效益

降低新建或拆除过程中建筑材料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减少拆除建筑垃圾产生,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

七、面临挑战与应对策略

7.1 面临挑战

建筑规范与标准限制:现行建筑规范对结构改造、消防、抗震等要求严格,可能限制全生命周期住宅的改造灵活性。

改造成本与技术难度:复杂的改造项目可能涉及较高成本和技术难题,如结构加固、设备管线重新布置等,增加改造难度和风险。

居民意识与观念问题:部分居民对住宅改造的接受度不高,缺乏对全生命周期住宅理念的认识和理解,担心改造影响居住质量和房屋安全。

7.2 应对策略

完善规范标准: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适应全生命周期住宅发展的规范和标准,明确改造的技术要求和安全准则,在保障安全前提下鼓励创新改造。

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加大对建筑改造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广先进的改造技术和工艺;培养专业的改造设计和施工人才,提高改造项目的质量和效率。

宣传教育与政策引导:通过宣传推广,提高居民对全生命周期住宅的认知和接受度;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鼓励居民进行住宅改造。

八、结论与展望

灵活多变的住宅建筑是对传统住宅建筑局限性的改善,它不再将住宅视为一次性完成的产品,而是持续生长的生命体。方案阶段空间多可能性设计的探索,各专业的协同配合,打破传统思维的桎梏,以适应变化为目标。这种设计模式不仅能满足家庭结构、生活方式的动态需求,更能延长建筑的生命周期,减少资源浪费,为可持续居住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方案。在未来,灵活多变的住宅将拥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真正实现“ 空间为生活服务” 的本质价值。全生命周期住宅作为一种创新的建筑理念和实践模式,在适应家庭结构变化、提升居住品质、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和巨大潜力。尽管目前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进步、规范完善和社会观念转变,全生命周期住宅有望成为未来住宅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入探讨其设计理论、技术体系和实施机制,推动全生命周期住宅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加舒适、可持续的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