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活之窗 数学之光

作者

石学莲

平山县河渠希望小学

引言:在教学实践中,生活化教学不仅仅是简单地把生活的实例引入课堂教学中,而是要通过巧妙设计的教学过程,创设学生能动思考,发散探索学习知识的问题情境,在这一过程当中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索和运用数学的角度去解决一些问题,在潜移默化中能够建立数学思维与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并完善生活的过程。

一、引入生活情境,认识数学问题

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借助实际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抽象性的数学问题,在教师的创设下,学生可以在自身生活中比较自然而然地进入数学学习,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教师借助生活中与学生直接相关的问题情境设置,能够引导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不单单是书本课堂上的数学,生活中的各个角落都与数学息息相关。

例如在“ 角的度量” 这节课时,教师可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测量书本、桌子或窗户等物品的角度,教师先让同学们先看一看这些物品的边角,然后用量角器来度量,并比较这些物品角度的大小,通过实际度量来引导学生更加直接和形象地理解角的概念,也能让同学学会用角工具去计算角度大小,这样的设置情境,也更能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二、融入生活物品,理解数学知识

很多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理解知识时会出现迷惘、枯燥无味的情况,但是把抽象的知识和生活中的具体实物结合起来,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实际应用,有助于其理解与认识知识。利用身边的物品,数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亲身体验活动,观察并操作、讨论发现出相应的数学规律。

例如,在学生学习“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书、文件夹、纸张等摆放成各种各样的几何形状,让学生对这些物品的面积进行测量,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进行计算,总结相关的公式。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借助自己的操作、测量和计算,因此更加容易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和性质,更好地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而且学生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三、嵌入生活问题,运用数学理论

很多同学会觉得,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很难应用到生活中,从而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有的同学开始害怕学数学。由此可见,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正确地面对数学学科,更加亲切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让同学们更加直接地感受到数学的真正价值所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掌握了数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将数学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 三位数乘两位数” 时,教师可为学生设置一个生活场景,要求学生去计算一个商店的购货账目。教师可给予一个商品的单价和购货数量,要求学生计算总价。如教师可设置问题“ 一个商品的单价为136元,购买42 个,计算总价。” 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学生就可以运用计算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来计算总价格,在这实际问题的计算过程中,掌握数学运算方法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将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加入生活作业,巩固数学思维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拓展,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在课外作业中,重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实践操作,通过做作业让学生对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提升数学学习的实用性、生活性,让学生明白数学的价值和存在性,不单纯是抽象的课堂知识,而是与自身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能力工具。

例如,在学习完“ 条形统计图” 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家完成“ 画条形统计图” 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对家长的调查了解父母最喜欢吃哪种水果,在每个家长回答之后把种数列出来,再根据这些数据画成条形统计图。在完成作业进行汇报时,学生能够通过说明数据,通过画出条形统计图,能够通过条形图直观地表现出家长最喜欢吃的水果。通过这样的任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 条形统计图” 的掌握,更能将数学应用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数据能力、呈现数据能力。

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不仅仅只是增加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活力,更为小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提供更为丰富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贴合,教师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更深入地掌握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小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与生活的经验进行适度的调整与创新,在实际应用中让学生可以在现实中发现疑惑,解决问题,使知识与生活交织融合。

参考文献:

[1] 李兰兰.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 理科爱好者,2022,(06):242-244.

[2]阙涔婷.融入生活化元素,激活小学数学教学活力[J].求知导刊,2023,(35):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