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移民对农户生态保护认知和行为的影响研究

作者

朱媛香

海南大学

引言

海南岛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其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维系着东亚季风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等关键生态服务功能。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政策推动下,2019 年启动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移民工程,开创了我国最大规模的热带雨林地区系统性移民实践。这场涉及3.54 万原住民的迁徙行动,不仅改变了海南岛生态空间的分布格局,更深刻重构着农户的环境认知图式与行为模式。相较于其他生态屏障区的移民工程,海南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导致生态系统具有更强的脆弱性,加之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文化特殊性,使得移民搬迁呈现出独特的治理逻辑——既需要破解传统刀耕火种的生产记忆,又需传承“ 黎锦纺织” 中蕴含的生态智慧。

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生态移民的经济效应评估,如收入结构变化(王晓毅,2020)、生计脆弱性(陈利顶等,2020)等维度,而对生态认知转变的微观机制关注不足。特别是海南地区复杂的文化生态嵌套关系,使得移民搬迁可能引发认知图式的断裂与重构。这种认知重构既包含对现代生态知识的系统接纳,也涉及对传统生态智慧的现代转化。例如,黎族传统农耕文化中的烧垦轮耕虽具有适应当地生态的合理性,但与现代生态保护要求存在冲突。本研究突破传统政策评估范式,引入环境心理学中的规范激活模型,考察移民搬迁引发的认知重构如何通过道德义务传导影响环境行为选择。这不仅填补了热带地区生态移民研究的理论空白,也为检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多元文化场景的实践路径提供了新视角。

生态移民搬迁对农户生态保护认知的影响机制

移民搬迁引发的认知重构呈现显著的时空异质性。在空间维度上,迁出地与安置区的环境差异构成认知转变的物理基础。白沙县南开乡的跟踪调查显示,搬迁前农户对海南长臂猿保护重要性的认知度仅为 38.7% ,搬迁后通过生态科普馆的沉浸式体验和巡护员实地讲解,三年间认知度提升至 85.9‰

时间维度上,认知转变呈现非线性特征。搬迁初期(第 1-2 年),农户对安置区地质灾害风险的担忧促使环境风险感知强度提高 28.6% ,但伴随时间推移,部分移民出现认知疲劳现象。

制度环境对认知重构产生调节作用。海南实施的生态补偿政策包含差异化补偿标准,重点生态功能区农户每年可获得 4800 元/公顷的公益林补偿。但五指山市的对比试验表明,当补偿金额低于农户心理预期(机会成本的 83% )时,其生态保护态度呈现边际递减效应。这种补偿预期落差导致 19.8% 的移民存在被动保护心态,仅满足于完成基本要求而非主动参与。

生态移民搬迁对农户生态保护行为的影响路径

生产行为的绿色转型与文化惯性形成复杂张力。橡胶种植户的化学投入品使用呈现双趋势:化肥亩均施用量减少 18.7% ,杀虫剂使用频次下降23.5‰ 。在琼中县湾岭镇, 62% 的移民农户开始尝试林下经济,其中益智套种模式使单位面积碳汇量提升 14.3‰ 。这种转变源于生产技术体系的整体重构。

生活行为的代际分化折射出文化适应困境。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从搬迁前的 43.6% 提升至 89.2% ,但能源消费结构呈现矛盾性变化:清洁能源使用率提高至 76.5% 的同时,薪柴保留量仍占家庭能源消费的 21.3‰ 。这种矛盾性行为源于文化记忆的韧性——环境教育虽改变了日常行为模式,但仪

式性实践仍承载着文化认同功能。

监督行为的角色转换揭示制度激励的时效特征。移民参与生态管护的积极性呈现“ 倒U 型” 曲线:搬迁后第2 年参与社区巡护的比例达 63.4% ,但第5 年下降至 41.2‰

优化路径与政策建议

构建动态补偿调节机制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的浮动补偿标准,在保亭县试点中将碳汇增量纳入补偿核算体系,使补偿金额与生态服务供给量挂钩。实施"生态信用积分"制度,将垃圾分类等行为转化为可交易资产。

创新生计发展嵌入模式需要实现文化与技术的有机融合。推广生态产业综合体建设,形成循环农业模式,使亩均收益提升至传统橡胶种植的3.2倍。发展生态研学旅游,五指山生态移民社区接待研学人次三年间增长18倍,带动户均增收 4.5 万元。这种转型路径证明,生态旅游不仅能创造经济价值,还可作为生态知识传播的有效载体。

培育社区生态治理共同体需要重构代际互动机制。在琼中县创建的生态议事会制度,移民代表占比达 60% ,成功调解用地纠纷17 起。这种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赋予青年群体决策权:通过设立青年生态委员会,提出"生态短视频创作计划"使社区环境问题识别效率提升 40‰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表明,生态移民工程在重塑农户生态认知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但行为转变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和情境依赖性。海南实践验证了认知革命-制度创新-技术适配的协同推进路径:通过空间重构触发知识更新,借助制度创新矫正行为激励,依托技术创新突破转化瓶颈。研究证实,当生态补偿标准达到农户机会成本的 83% 时,行为响应效率最优;当社区生态自治组织覆盖率超过 65% 时,集体行动效率提升非线性增长。

后续研究需关注数字技术对生态治理的影响,探索区块链技术在生态补偿中的应用潜力。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应加强适应性管理策略研究,例如建立生态移民风险预警指数(ERI),量化评估搬迁安置的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度。

参考文献

[1] 张华, 王磊, 李鹏.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移民政策效应评估[J]. 生态学报, 2022,42(5):1987-1996.

[2] 王晓毅. 生态移民与精准扶贫的协同机制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2020(3):23-35.

[3] 朱教君, 康宏樟. 森林生态移民工程若干问题探讨[J]. 应用生态学报, 2016,27(9):2891-2898.

[4] 刘红岩, 张雪, 陈晨. 国家公园社区参与式生态保护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 2021,37(11):201-206.

[5]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 生态移民后续发展监测报告[R].海口:琼园发〔2021〕32 号, 2021.

[6] 陈晓阳, 刘金龙, 张敏新. 生态移民政策执行中的农民参与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 2022,19(2):88-99.

[7] 王传宽, 杨允菲. 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30(7):2301-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