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戏剧游戏对幼儿园表演区语言表达能力的促进作用

作者

陈琼琼

晋江市艺树实验幼儿园 福建省晋江市 362200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期是语言发展关键期,需创设宽松语言环境,而幼儿园表演区是重要实践场域。当前部分小班表演区存在形式单一、幼儿参与度低、语言表达机会不足等问题,多停留在“ 模仿表演” ,难激语言创造力。而戏剧游戏以游戏为核心、戏剧为载体,融入情境创设等元素,契合小班幼儿学习特点与认知规律,能通过真实情境让幼儿自然产生表达需求。旨在挖掘戏剧游戏价值、提出实施策略,为小班幼儿语言发展提供新路径。

一、戏剧游戏在幼儿园小班表演区的重要性

(一)激发语言表达兴趣,打破“ 不敢说” 障碍

小班幼儿刚进入集体生活,部分幼儿因环境陌生、自信心不足等因素,易出现“ 语言沉默” 现象,在表演区中常表现为不愿开口、被动模仿。戏剧游戏以趣味化的情节、夸张的角色动作及轻松的活动氛围为切入点,能有效降低幼儿的语言表达焦虑,激发其表达意愿。

(二)丰富语言词汇储备,解决“ 不会说” 问题

小班幼儿词汇量有限,语言表达常存在“ 词不达意” “ 句式单一” 的问题。戏剧游戏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将抽象词汇与具象的动作、场景相结合,帮助幼儿直观理解并记忆新词汇,同时丰富语言表达形式。在表演区开展戏剧游戏时,教师可结合主题引入目标词汇,如在“ 天气变变变” 游戏中,引导幼儿通过扮演“ 小云朵” “ 小雨点” ,理解并运用“ 乌云密布”“ 淅淅沥沥” “ 阳光明媚” 等描述天气的词汇;在角色互动过程中,幼儿还会主动模仿同伴或教师的句式,如“ 我是小雨点,我要落到草地上滋润小花” ,逐步摆脱“ 只会说简单短句” 的局限,解决“ 不会说” 的难题。

(三)提升语言逻辑能力,改善“ 说不好” 现状

语言逻辑能力是幼儿语言表达的核心,小班幼儿在表达时易出现“ 语序混乱” “ 逻辑不清” 的情况。戏剧游戏具有完整的情节脉络,幼儿在扮演角色、推进情节的过程中,需按照“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的逻辑组织语言,从而逐步提升表达的条理性。

二、戏剧游戏在幼儿园小班表演区的实施策略

闽南童谣绘本《天黑黑》以“ 天黑欲落雨,阿公阿嬷忙农事、互相关照” 为核心情节,画面充满乡土生活气息,包含“ 提醒天气” “ 关心农事”“ 日常寒暄” 等生活化语言互动场景,贴合小班幼儿对家庭、自然的认知经验,符合其语言发展需求。结合该绘本设计戏剧游戏,可从以下策略入手,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

(一)基于绘本情节,设计阶梯式游戏目标

小班幼儿语言发展存在明显个体差异,若采用统一的游戏目标,易导致能力强的幼儿“ 吃不饱” 、能力弱的幼儿“ 跟不上” 。因此,需结合《天黑黑》的情节,设计阶梯式目标,分层次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提升:

1.基础目标:能准确模仿绘本中的简单对话,如“ 阿公,天黑啦,要下雨哦” “ 阿嬷,你在煮什么呀” ,帮助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幼儿实现“ 敢开口” ;

2.提升目标:能在基础对话中添加简单修饰词,如“ 阿公,天黑黑要落雨,快把锄头收起来哦” “ 阿嬷,你在煮香香的白粥吗” ,引导幼儿向“ 会表达” 进阶;

3.拓展目标:能结合情节自主创编角色对话,如“ 阿公,雨好大,我帮你拿斗笠,小心脚下的泥地滑倒呀” ,鼓励语言能力较强的幼儿实现“ 善创造” 。

通过阶梯式目标设计,每个幼儿都能在自身能力范围内获得语言表达的成就感,进而逐步提升语言能力。

(二)创设绘本情境,搭建沉浸式表达平台

情境是戏剧游戏的核心,真实、生动的情境能让幼儿更快代入角色,产生语言表达的内在需求。结合《天黑黑》设计表演区情境,可从“ 环境布置” 与“ 道具准备” 两方面入手:

1.环境布置:在表演区悬挂深灰蓝渐变幕布,模拟“ 欲下雨的阴天” ;张贴乌云、小雨滴贴纸,摆放绘本中出现的“ 小菜园” “ 土灶台” “ 竹编斗笠架” 等场景道具,让幼儿直观感受“ 天黑欲落雨” 的乡土生活氛围;

2.道具准备:为幼儿提供与绘本角色匹配的道具,如阿公的草帽、阿嬷的碎花围裙、孩童的小竹篮;同时准备“ 木质锄头” “ 陶制小锅” “ 油纸伞” 等绘本中的农事、生活道具,让幼儿在操作道具的过程中增强角色认同感。

如:幼儿系上阿嬷的碎花围裙会自然模仿“ 翻炒菜肴” 的动作,并主动对扮演阿公的同伴说:“ 阿公,天黑要下雨,别锄田了,我煮的青菜快好啦!” 沉浸式的情境让语言表达从“ 教师要求说” 转变为“ 幼儿主动说” 。

(三)聚焦角色互动,设计多形式语言任务

语言表达的本质是交流,戏剧游戏中的角色互动是促进幼儿语言交流的关键。结合《天黑黑》中“ 阿公、阿嬷、孩童间的生活互动” ,可设计多形式语言任务,让幼儿在互动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1.对话接龙任务:将幼儿分为“ 提醒者” 与“ 回应者” ,“ 提醒者”扮演“ 孩童” ,对“ 回应者” (扮演阿公或阿嬷)说:“ 阿公,天黑黑要落雨,你怎么还在菜园呀?” “ 回应者” 需结合绘本情节或自主创编回答,如“ 我要把成熟的青菜收完,不然雨淋湿就烂啦” ;

2.情节续编任务:在绘本“ 阿公阿嬷躲雨” 的基础上,引导幼儿续编“ 雨停后的故事” ,如“ 雨停了,阿公对阿嬷说:‘ 走,我们去菜园看看,刚种的小苗有没有被雨打坏’ ” ,鼓励幼儿运用“ 淋湿” “ 查看” “ 收拾”等生活化词汇,尝试说完整句式;

3.问题解决任务:设置“ 阿公的锄头忘在菜园,雨越下越大” 的突发情节,引导幼儿讨论“ 怎么帮阿公拿锄头” ,如“ 我们撑油纸伞去菜园拿,这样不会淋湿衣服” “ 我跑快点,把锄头拿回来给阿公,阿公就不用淋雨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幼儿的语言逻辑与表达清晰度。

(四)注重教师引导,提供个性化语言支持

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在戏剧游戏中需教师适时引导与支持。结合《天黑黑》的戏剧游戏,教师可从“ 示范、提问、鼓励” 三方面提供个性化支持:

1.示范表达:针对语言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采用“ 平行扮演” 的方式示范语言,如教师扮演“ 阿嬷” ,对幼儿扮演的“ 孩童” 说:“ 宝贝,天黑要落雨,出门记得把油纸伞拿好,别淋湿头发啦!” 让幼儿通过模仿学习规范表达;

2.精准提问:针对语言逻辑不清的幼儿,教师通过“ 追问” 引导其梳理思路,如幼儿仅说“ 我要帮忙” ,教师可提问:“ 你现在扮演的是谁呀?想帮阿公阿嬷做什么事呢?” 帮助幼儿完善表达内容;

3.积极鼓励:对幼儿的每一次表达都给予具体、真诚的肯定,如“ 你刚才说‘ 阿公要收锄头,不然雨会淋湿’ ,想到关心阿公,说得真贴心!”“ 你提议撑油纸伞帮阿公拿锄头,这个办法很聪明,能不能再跟大家说说,我们怎么分工去拿呀?” ,通过针对性鼓励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自信心。

戏剧游戏契合小班幼儿学习特点,在幼儿园表演区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显著,既能激发表达兴趣、丰富词汇、提升语言逻辑,还能创设宽松语言环境,让语言学习自然发生。结合绘本《天黑黑》实践,通过阶梯式目标、沉浸式情境、多形式角色互动及个性化教师支持,可助幼儿突破语言障碍,实现“ 敢说、会说、善说” 。未来,教师可深挖多元绘本资源,设计贴合幼儿认知的戏剧游戏,关注个体差异、优化策略,让表演区成为幼儿语言发展“ 实践乐园” ,为其后续学习与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王彩凤.戏剧游戏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19(06):78-80.

[2]李红.幼儿园表演区活动设计与指导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12-115.

[3] 王淑宁. 基于绘本的幼儿园戏剧游戏设计与实践[J]. 幼儿教育,2021(1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