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档案管理智能化发展路径分析
彭飞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150080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档案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其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在处理海量、多样的档案信息时逐渐显现出效率低下、管理困难等问题。大数据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和挖掘能力,为档案管理的智能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档案管理智能化不仅能够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还能更好地满足用户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实现档案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因此,研究基于大数据的档案管理智能化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数据技术对档案管理的推动作用
1.档案信息的高效采集与存储
在传统的档案管理中,档案信息的采集往往依赖于人工录入,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还容易出现错误。而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对多种来源、多种格式档案信息的高效采集。例如,通过传感器、网络爬虫等技术,可以自动采集来自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不同渠道的档案信息,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同时,大数据存储技术如分布式文件系统、云存储等,能够为海量的档案信息提供可靠、高效的存储解决方案。这些存储技术具有高扩展性、高容错性和低成本等特点,可以根据档案信息的增长需求灵活扩展存储容量,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存储和快速访问。
2.档案数据的精准分类与组织
档案数据种类繁多、内容复杂,精准的分类与组织是实现档案有效管理和利用的基础。大数据技术中的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算法,能够对档案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提取其中的关键信息和特征,从而实现档案数据的精准分类与组织。例如,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文本类档案进行分词、语义分析等处理,可以根据档案的主题、内容等对其进行自动分类;对于图像、音频、视频等非结构化档案,可以通过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提取特征,实现分类和组织。这种精准的分类与组织方式,不仅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还为用户快速查找和利用档案信息提供了便利。
二、档案管理智能化发展路径分析
###1.技术创新驱动
技术创新是档案管理智能化发展的核心动力。一方面,要加强对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例,通过构建基于专家系统的档案审核模型,能够自动识别档案内容中的逻辑矛盾、格式错误,将人工审核效率提升 70% 以上;运用神经网络算法搭建智能检索系统,可基于语义分析实现模糊查询,精准匹配用户需求。在云计算技术应用方面,采用微服务架构搭建档案管理云平台,支持千万级档案数据的并发存储与调用,通过弹性扩展功能有效应对业务高峰,同时借助容器化技术实现不同机构间的资源隔离与按需分配。
另一方面,要推动档案管理相关技术的融合创新。将大数据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在档案实体上部署 RFID 标签与温湿度传感器,构建"感知-分析-预警"一体化监控体系,实时监测档案存储环境并自动生成维护建议;将大数据技术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采用分布式账本技术对档案元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利用智能合约实现档案修改、调用的全流程存证,确保每份档案都具备唯一数字指纹与完整操作日志,有效防范数据篡改风险。
2.管理模式优化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以人工管理为主,存在管理流程繁琐、效率低下等问题。要实现档案管理的智能化,必须对管理模式进行优化。首先,要建立扁平化的管理架构,引入流程挖掘技术对档案收集、整理、保管等12个核心业务环节进行数字化建模,通过可视化看板实时呈现各环节运行效率与瓶颈点,利用智能调度算法自动分配任务资源,使管理决策响应速度提升 50% 以上。
其次,要推行标准化管理,制定涵盖档案著录规则、数据交换接口、安全防护等级等在内的3 大类28 项国家标准,采用元数据管理系统对档案数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控,确保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互操作性。通过建立档案数据质量评估体系,运用机器学习算法自动检测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实现数据质量达标率从 85% 提升至
。
此外,要加强档案管理的协同化,基于大数据平台搭建跨部门协同工作空间,支持多人在线编辑、版本追溯与权限分级管理。通过建立区域档案资源共享联盟,运用联邦学习技术在保护数据隐私前提下实现跨地域档案数据联合分析,打破信息孤岛,将档案资源利用率从 30% 提升至 75% 。
3.用户服务提升
用户服务是档案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档案管理智能化的最终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分析用户的需求和行为特征,通过构建用户画像系统整合用户的检索历史、下载偏好、反馈评价等数据,运用聚类算法将用户划分为学术研究、政务办理、民生服务等6 大类型,针对不同群体制定差异化服务策略。
例如,为学术研究用户提供文献计量分析服务,自动生成相关档案的研究热度图谱与前沿趋势预测;为政务用户开通"秒批档案"绿色通道,通过OCR 技术自动提取档案关键信息,实现政务审批材料的智能核验。同时,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发智能问答系统,构建包含 10 万
知识条目的档案知识库,支持多轮对话交互,问题解决率达 92% 。
在服务渠道拓展方面,除了开发功能完备的档案APP 和微信公众号外,还可探索智能穿戴设备应用场景,通过 AR 技术实现档案资料的三维可视化展示;接入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实现档案查询与业务办理的无缝衔接,将用户平均等待时间从30 分钟压缩至5 分钟以内。
4.政策与标准支持
政策与标准支持是档案管理智能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构建"顶层设计-专项规划-实施细则"三级政策体系。在《档案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框架下,制定《档案管理智能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安全保障等12 项重点任务。设立每年规模不低于 5 亿元的档案智能化发展基金,对采用国产自主可控技术的项目给予 30% 财政补贴,对示范性应用场景给予最高500 万元奖励。
同时,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档案管理智能化相关的标准规范。在数据安全领域,制定《档案数据分类分级保护指南》,明确敏感档案的加密传输与存储要求;在技术应用方面,编制《人工智能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规范》,建立算法伦理审查机制。通过建立标准动态更新机制,每两年对现有标准进行适用性评估,确保政策标准与技术发展保持同步,为档案管理智能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总结
大数据技术为档案管理的智能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档案信息的高效采集与存储、精准分类与组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技术创新驱动、管理模式优化、用户服务提升以及政策与标准支持等路径,可以实现档案管理的智能化发展。然而,档案管理智能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解决技术应用、安全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推动档案管理智能化向更高水平迈进,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伍震.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档案信息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兰台内外,2025,(08):35-37.
[2]樊丽娟.物联网环境下纸质档案智能化管理模式研究[J].华东纸业,2025,55(01):58-60.
[3]王美娟.信息化建设对档案管理效能提升的作用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25,(01):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