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效导向的大学生科技社团活动管理
许凯 王泓茜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汽车与交通学院 天津 300222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学院) 天津 300222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 新工科” 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社会对高校人才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科技社团(如机器人社、人工智能俱乐部、汽车模具协会、电子设计工坊等)因其自发性、实践性和交叉性,成为了孕育未来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沃土。因此,重新审视并创新高校对科技社团的管理措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成效导向管理的理论基础
成效导向管理起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强调以结果和绩效为核心进行组织管理。其核心理念包括:明确的目标设定、科学的评估体系、持续的改进机制和有效的资源配置。在高校社团管理中引入成效导向理念,意味着将关注点从单纯的活动数量转向活动质量和实际效果。这一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目标管理理论、绩效管理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目标管理理论强调通过明确、可衡量的目标来引导组织行为;绩效管理理论关注如何通过科学的评估和反馈提升组织效能;学习型组织理论则注重组织在实践中的持续学习和改进。这三种理论的有机结合,为成效导向的科技社团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大学生科技社团活动管理问题
大学生科技社团的核心工作之一是组织成员参与各类学科竞赛,通过系统培训和项目实践提升创新能力。社团为竞赛提供资源支持与团队协作平台,助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竞赛成果。目前,许多大学生科技社团竞赛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例如,一些科技社团活动仅仅是组织成员进行简单的讨论或科技讲座,缺乏动手实践环节和赛事参与度,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这种单一的活动形式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度,也影响了社团活动的成效;部分高校大学生科技社团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系统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职责分工。例如,社团内部决策过程不透明,成员参与度低;竞赛活动策划和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导致活动质量参差不齐。此外,社团与学校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不畅,也影响了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大学生科技社团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队伍。
3、基于成效导向的大学生科技社团管理策略
3.1、顶层设计与组织建设
明确主管部门,赋予合法身份:学校应明确指定一个牵头管理部门,如学生工作处、发展战略处或团委(拓展职能)。该部门负责制定全校性的《教师社团管理办法》,为教师社团提供制度层面的“ 合法性” 认定,将其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规划;建立注册备案制度:推行社团成立注册制。明确成立条件(如发起人数量、章程、活动计划等),简化流程。对审核通过的社团予以正式备案,颁发证书,赋予其使用学校名义开展校内活动的权利,同时明确其责任和义务;分类指导与管理:根据社团性质(学术型、兴趣型、服务型等)实施分类管理。学术型社团可由科研处、学部等共同指导;兴趣型社团可由工会、后勤部门提供支持,避免“ 一刀切” ,实现精准化管理。共同制定章程与发展规划:指导教师应牵头与核心成员共同拟定或修订社团章程,明确科技社团宗旨、活动范围、成员权利与义务、组织架构、财务制度等。
3.2、制度保障与流程优化
推动科技社团内部治理规范化:科技社团建立自己的章程,明确社团宗旨、成员权利与义务、组织架构(如负责人产生办法、任期)、财务管理制度、竞赛活动规范等,实现科技社团的自我管理和民主决策;建立竞赛活动申报与发布平台:建立线上竞赛活动申报系统,简化审批流程。同时,由主管部门整合建立统一的竞赛活动信息发布平台(如专属网站、微信公众号、校内APP 入口),集中预告和宣传科技社团活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扩大活动影响力;完善安全与风险防控机制:对于涉及外出竞赛、设备演示等活动,需建立安全预案和报备制度,确保活动安全、合规开展[1]。
3.3、资源支持与条件保障
设立学科竞赛专项基金,实施项目化资助:学校应设立科技社团专项发展基金。改变简单的“ 撒胡椒面” 式平均分配,推行“ 项目化” 运作。科技社团提交年度竞赛列表和预算申请,由管理部门组织评审并给予经费支持。在竞赛活动过程中,对创意好、价值高、计划周详的项目作品给予重点经费支持。此举可有效保障科技社团参加学科竞赛的顺利进行和提升竞赛质量;共建共享活动空间:整合校内资源,设立“ 科技社团活动中心”或“ 科技社团共享实验室” ,配备必要的设施(会议室、实验耗材、实验器材等),实行预约制共享,为科技社团提供稳定的“ 根据地” ;提供行政与技术服务:管理部门应提供诸如场地预约、海报打印、线上报名等技术支持和便利服务,将科技社团组织者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竞赛本身 。
3.4、文化培育与品牌塑造
打造科技社团品牌活动:鼓励和支持科技社团立足自身特色,打造“ 一社一品” 的年度品牌活动,如“ 大学生创新成果展” “ 跨学科竞赛分享会” 、“ 思维交锋” 等,形成传统和口碑,提升辨识度和吸引力;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定期举办“ 科技社团活动开放日” 、“ 竞赛成果展” 或“ 优秀作品评选汇报会” ,为科技社团成员提供展示风采、相互学习借鉴的机会,在社团间形成良性竞争、共同进步的生态;强化宣传与价值引领:通过校园媒体深度报道优秀作品和典型人物,广泛宣传科技社团的积极成果和价值,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关心、支持、参与科技社团活动的良好氛围,改变对科技社团的传统观念[3]。
3.5、评估激励与动态调整
建立多维评估体系:设计科学的评估指标,不仅看竞赛次数,更要看重竞赛质量、跨学科影响力、对学校发展的贡献度(如申请专利、孵化了合作项目、形成了政策建议等)。引入专家评价、竞赛奖项统计等多种评估方式;实施激励措施:将评估结果与经费支持、评优评先挂钩。对优秀科技社团和作品负责人给予公开表彰和物质奖励。同时,探索将教师在科技社团中的贡献(如组织学科竞赛活动、指导教师获奖等)在职称评定、考核中予以一定程度的体现,形成正向激励;建立退出机制:对于长期不开展竞赛活动、管理混乱、评估不合格的科技社团,建立警示和退出机制,予以注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持科技社团整体的活力与健康度,使优秀的科技社团成为学校智库的一部分,其形成的共识和建议能够通过制度化渠道有效传递给决策层,真正成为高校治理体系中活跃的、建设性的一极。
结束语
成效导向管理为大学生创新实践社团活动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框架。通过明确目标、科学评估、优化激励和系统实施,可以有效提升科技社团竞赛的质量和影响力。未来,还需要在评估指标细化、长效机制建设、社会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高校应充分认识科技社团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将成效导向理念贯穿于科技社团管理的全过程,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赵阳. 新时代大学生理论社团育人功能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2024.DOI:10.27036/d.cnki.ggxsu.2024.000031.
[2]赵蒙蒙.新时代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三峡大学,2023.DOI:10.27270/d.cnki.gsxau.2023.000710.
[3] 李 月 彩 . 大 学 生 社 团 德 育 功 能 发 挥 研 究 [D]. 南 宁 师 范 大学,2023.DOI:10.27037/d.cnki.ggxsc.2023.00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