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与生活情境融合的实践探索

作者

张培芳

利津县盐窝镇虎滩小学

引言

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是学生语言能力形成的重要起点,也是后续阅读、写作能力发展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要“加强识字教学,重视识字兴趣培养”,并指出“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运用中识字”。然而,现实教学中仍存在识字内容割裂生活、识记方法机械重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识字兴趣与效果。鉴于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生活经验有限、情感参与度高的认知特点,识字教学必须走出课堂本位,回归生活实践,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有效衔接。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情境创设、资源选择、活动设计和评价方式等维度,探讨生活化识字教学的具体路径和实施策略。

一、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现状与融合需求

当前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普遍以课本为核心,教学形式以集中识读、生字书写与组词造句为主,较少联系学生的日常经验。这种割裂生活的教学模式容易造成识字活动脱离语境,学生难以形成对汉字意义和使用情境的整体认知。特别是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尚未建立系统的语言学习机制,机械记忆字词不仅效率低下,还极易遗忘,从而影响后续学习的连贯性和成效。同时,识字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兴趣驱动和参与体验,导致课堂氛围沉闷,识字成为一种“负担”。

从学生发展角度来看,低年级儿童的认知以感知和具体经验为基础,情境性学习符合其心理发展规律。生活中如商店招牌、交通标识、食品包装、家庭用品等均是天然的识字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将这些生活中的“活字”引入课堂,既能为学生提供熟悉的学习背景,又能增强识字内容的实际意义,提升学习主动性与迁移能力。因此,识字教学亟需从传统的“字词导向”转向“情境导向”,从封闭的文本学习转向开放的生活实践,构建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体系。

二、生活情境在识字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生活情境的引入能够为识字教学提供真实的语境支持,使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境中实现字义的感知与理解。相比于抽象记忆,具体生活经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从而提升学习投入度。通过在校园环境中设置识字角、张贴生活用字标识、组织识字寻宝游戏等方式,可将识字教学从课堂拓展至课外,使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学、时时能学”,实现课内课外的教学联动。此外,生活情境还能增强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通过识字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表达体验、积累词汇,提升整体语文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设计与之相符的生活场景,如学习“菜”字时组织学生参观校园食堂并识别菜单;学习“车”字时引导学生观察小区内的交通标志并记录常见字词。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学得会”,更让他们“用得上”,实现识字与生活的高度融合。同时,在这些活动中穿插讲故事、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等方法,不仅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表达与合作能力。生活化的识字教学不仅是方法创新,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融合生活情境的识字教学策略路径

实施生活化识字教学,需从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活动组织与评价方式转变等多方面着手。首先,在教材内容基础上,教师应主动挖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识字素材,将教材中的生字延伸到真实语境中。如在学习“水”“火”“电”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字时,可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对应物品或现象,拍照记录并制作“生活识字卡”,促进认知迁移与图文联想。此外,教师可通过创设“主题识字周”“生活字词展”等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生字,增强参与感与成就感。

课堂组织方面,应注重活动化、游戏化设计,将识字教学融入故事情节、生活任务与探究活动中。例如设计“我来当小老师”环节,由学生讲解生活中学到的新字词;设置“社区识字之旅”任务,引导学生回家观察电器、商店、说明书中的汉字并分享学习心得。这类任务不仅拓展了识字范围,也提高了学生对文字应用价值的认知。同时,教师还可结合节日活动如春节写春联、中秋做灯谜等传统文化实践,将识字与节日民俗、情感教育融合,增强文化体验,拓展学习空间。

四、生活化识字教学的实施保障与反思改进

要确保生活化识字教学的有效实施,学校应在教学资源、课程安排与教师培训方面给予支持。首先,构建开放的识字资源平台,开发与地方生活特色相关的识字素材包、图文挂图、识字手册等工具,为教师教学提供丰富材料。其次,在课程安排中给予生活识字一定的时间保障,可通过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延伸教学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将课堂学习迁移到实际生活中,提升语言实践能力与观察力。此外,学校还应组织教师围绕生活化教学进行教学研讨与成果交流,提升识字教学的研究性与系统性。

在实施过程中,也要关注识字内容的选择适宜性与教学效果的差异化。不同区域、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各异,教师应因地制宜选择生活情境,避免教学资源“千人一面”。同时,应注意避免过度娱乐化与情境虚假化,确保教学活动真正服务于识字目标。对于识字困难的学生,还应通过个别辅导、家庭协同等方式予以支持,构建完整的学习支持系统。识字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识得对”,更要注重“用得好”“记得牢”,通过持续优化教学过程,实现识字能力与语文综合素养的协同提升。

结论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工程,也是学生语言发展的起点。将生活情境引入低年级识字教学,不仅符合儿童认知规律,也契合新课标“用语文教语文”的理念。通过创设真实、有趣的学习情境,可有效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升识字效率与应用能力。本文从当前识字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了生活情境的价值与作用,提出了具体融合路径与保障机制。未来,识字教学应在理论引领下不断深化实践探索,构建多元、开放、动态的教学体系,推动学生真正实现“从生活中识字、在应用中巩固”,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月媚.试析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情境化教学策略[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5,(03):149-151.

[2]曾俊莉.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24):109-111.

[3]赵凤梅.基于日常生活中的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4,(23):131-133.

[4]李业波.“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低年级生活化识字教学路径[J].天津教育,2024,(09):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