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全媒体时代下农业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

作者

马军

新疆广播电视台 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 830000

一、引言

农业类电视节目作为传播农业政策、推广实用技术、沟通城乡信息的重要桥梁,在全媒体浪潮下面临着受众分流、互动不足、服务单一等困境。“乡村大房车”栏目(以下简称“新疆台房车项目”)以其独特的“移动服务+全媒联动”模式,成为边疆地区农业节目创新的标杆案例。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探讨全媒体时代农业节目的创新逻辑、实践路径与优化方向,以期为同类节目提供借鉴。

二、全媒体环境下农业类电视节目的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

1. 信息过载与注意力碎片化: 多元平台争夺用户时长,传统线性传播的农业节目易被淹没。

2. 受众分化与服务精准化需求: 农民、农企、市民等群体需求差异显著,内容需高度细分。

3. 互动性缺失: 传统电视单向传播难以满足用户即时反馈与深度参与需求。

4. 服务功能薄弱: 节目内容与农业生产、销售等实际需求脱节现象普遍。

(二)机遇:

1. 渠道融合拓展影响力: 电视端与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渠道结合,实现全域覆盖。

2. 技术赋能丰富表达:移动直播、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提升节目沉浸感与现场感。

3. 数据驱动精准服务: 用户数据分析助力内容定制与供需精准匹配。

4. 构建服务生态链: 整合政策、技术、市场、金融资源,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助农平台。

三、新疆台“乡村大房车”项目的创新实践

该项目以改装的多功能媒体房车为核心载体,集“移动演播室+技术服务站+信息联络点”功能于一体,其创新点体现在:

(一)“移动化+场景化”深度融合:

1、深入田间地头: 房车直接开进乡村、果园、牧场、合作社,将演播室设在生产一线(如和田皮亚勒玛石榴园直播采摘、阿克苏棉田技术指导)。

2、场景驱动内容: 节目内容在现场问题中发现选题,在真实场景中生产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如棉花病虫害防治、红枣销售对接)。

(二)“全媒体传播+精准服务”双向赋能:

1、传播矩阵构建: 节目内容经电视播出后,同步拆解为适合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的短视频、直播精华片段、图文攻略,实现多平台触达。

2、服务功能前置:专家团队(农技员、电商导师),现场提供技术咨询、简易检测、电商培训(如帮助和田农户开设网店)。与银行、电商平台合作,设立临时农产品信息收集点,助农产销对接。

(三)“内容共创+社群互动”激活参与:

1、农民成为主角:鼓励农民分享经验(如阿克苏苹果种植能手现身说法),提升真实性与贴近性。2、线上线下联动: 直播中开放实时问答、投票;线下活动(如“房车集市”)同步线上直播带货,形成互动闭环。建立“房车粉丝社群”,沉淀用户,持续服务。

(四)边疆特色与地域化表达:

节目注重呈现新疆多民族农业风情(如哈萨克牧区转场、维吾尔族葡萄晾房),增强文化认同与传播效力。聚焦新疆特色林果业(红枣、核桃、香梨)、畜牧业发展议题。

四、创新效果与社会价值评估

1、传播广度提升: 据新疆台数据,项目启动一年后,相关短视频全网播放量超5000 万次,微信公众号用户增长 120% ,节目在新疆农村地区的收视份额提升显著。

2、服务效能显现: 累计现场解决农技问题超千例,组织电商培训覆盖农户超 5000 人次,促成农产品意向订单金额可观(如助力吐鲁番葡萄线上销售)。

3、社会影响力增强: 项目成为新疆“文化润疆”、“乡村振兴”的生动载体,提升了主流媒体在基层的公信力与亲和力,获农民群体广泛好评(“看得懂、用得上、信得过”)。

五、存在的不足与挑战

1、技术适配性与稳定性: 边疆地区网络覆盖不均(尤其偏远牧区),影响直播流畅度与实时互动;复杂环境下(风沙、严寒)设备维护成本高、挑战大。

2、内容深度与可持续性: 移动制作对深度调研和系统性内容(如复杂产业链分析)支撑不足;多语种(尤其小语种)专业农技内容制作能力有限。

3、运营模式与可持续性: 高度依赖项目制资金投入,常态化运营的商业模式(如广告、服务分成)尚不成熟;专业复合型人才(懂农业、传媒、技术、运营)缺乏。

4、服务半径与覆盖深度: 单台房车覆盖范围有限,难以满足全疆广大农村牧区需求;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电商服务体系等深度融合有待加强。

六、优化对策与发展建议

1. 强化技术支撑与保障:

- 配备卫星通信、5G CPE 等备用传输方案,保障偏远地区信号。

- 研发/采购适应恶劣环境的专用移动媒体设备。

- 探索与通信运营商合作,优化农村网络基础设施。

2. 深耕内容与服务升级:

- “移动+驻地”结合: 在重点农业县市设立固定联络点,与房车巡访互补,支撑深度内容生产。- 建设多语种内容库: 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系统开发维、哈、柯等多语种农技音视频、图文资料。- 深化“媒体+政务+服务”: 对接农业大数据平台、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农村金融平台等,提供更集成化服务(如“一键贷款咨询”、“产销地图”)。

3. 探索多元化可持续模式:

- “政府购买+品牌合作+服务收益”: 争取政府专项(乡村振兴、科普)资金;与农资企业、电商平台、金融机构进行品牌合作;探索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定制化付费服务(如深度产销报告、品牌策划)。

打造区域性助农服务IP: 将“乡村大房车”升级为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品牌,授权或合作拓展。

4. 构建协同网络与扩大覆盖:

“1+N”车队模式: 争取资金支持组建小型车队,或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合作,共享资源扩大覆盖。

- 深度融入基层治理: 与乡镇农技站、驻村工作队、合作社、电商服务站建立固定联络机制,形成服务网络。

- 赋能县级融媒体: 提供内容模板、技术培训、传播渠道支持,共同构建服务基层的融媒矩阵

七、结论

“乡村大房车”项目是全媒体时代农业类电视节目创新发展的典型样本。它通过“移动化载体、场景化生产、全媒化传播、精准化服务”的核心策略,有效突破了传统农业节目的局限,将媒体服务深度嵌入乡村振兴的实践场域,显著提升了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其成功经验在于深度融合了物理空间(深入田间)与虚拟空间(全媒传播)、内容生产(信息传递)与价值创造(问题解决)、媒体属性(宣传引导)与服务属性(助农兴农 )

参考文献:

1. 郭全中. 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核心逻辑与路径选择[J]. 新闻与写作, 2022(01): 15-22.2. 胡正荣, 李荃. 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逻辑、路径与机制[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1, 43(10): 1-7.3. 陆地, 杨毅. 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媒体的功能定位与传播策略[J]. 中国出版, 2020(18): 15-

18.4. 喻国明, 杨雅. 5G 时代传媒发展的机遇与要义[J]. 新闻战线, 2019(13): 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