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生作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王海利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教育和体育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当前初中生作文却常出现“ 模式化”“ 同质化” 问题:题材多集中于“ 考试失利后奋进” “ 亲情小事感悟” ,语言缺乏个性,思维局限于固定框架。这一现象既与学生生活体验不足有关,更反映出教学中对“ 创新” 的引导不足——多数课堂仍以“ 范文模仿” “ 技巧灌输” 为主,忽视了学生创意思维的激活。因此,探索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成为突破当前教学瓶颈的关键。

一、重构教学内容:从“ 课本局限” 到“ 生活联结” ,奠定创新基础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 有新内容可写” ,而内容的源头在于生活体验与思维拓展。传统作文教学多围绕课本主题命题,如“ 我的老师” “ 难忘的一天” ,题材重复导致学生写作时只能堆砌套路化情节。要打破这一局限,需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真实生活深度联结。实践中,可采用“ 三级内容拓展法” :第一级“ 日常观察任务” ,让学生每周记录 3 件“ 非日常小事” ——比如“ 校门口卖早点的阿姨今天换了围裙图案” “ 同桌的笔袋里藏着半块没吃完的橡皮”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细微差异;第二级“ 跨学科融合命题” ,结合历史课“ 唐宋文化” 主题写“ 假如我是唐朝书生的一天” ,结合生物课“ 植物生长” 观察写“ 豆芽的‘ 成长日记’ ” ,用学科知识打开写作视角;第三级“ 社会议题微写作” ,围绕“ 校园垃圾分类的小建议”“ 社区老物件的故事” 等贴近学生的议题,让写作成为表达观点的载体。

二、创新教学方法:从“ 教师讲授” 到“ 情境驱动” ,激活创意思维

创新思维需在“ 主动思考” 中产生,而传统“ 教师讲技巧、学生练写法” 的模式,本质是被动接受,难以激发创意。需通过情境驱动让学生“ 愿意想、敢想、会想” ,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 问题链引导法” 。命题后不直接讲“ 怎么写” ,而是用问题激活思维:写“ 一次难忘的尝试”时,先问“ 这次尝试前,你偷偷做过哪些‘ 小准备’ ?” “ 失败时,周围人有哪些你没注意的细节?” ——问题指向“ 非典型情节” ,避免学生陷入“ 尝试-失败-成功” 的老套叙事。二是“ 创意仿写训练” 。跳出“ 模仿范文结构” 的局限,引导学生模仿“ 特殊表达视角” :如模仿《昆虫记》“ 拟人化观察” ,写“ 教室窗台麻雀的‘ 早会’ ” ;模仿诗歌“ 意象叠加” ,用“ 路灯、书包、晚风” 三个词编一个短故事。三是“ 小组头脑风暴” 。以“ 勇气” 为主题时,让学生分组列举“ 不常见的勇气场景” ,有小组提出“ 承认自己偷偷改了试卷分数” “ 在全班面前说‘ 我其实不懂这道题’ ” ,这些视角突破了“ 见义勇为” 的传统框架。某学生在“ 创意仿写” 后写《我的文具盒》:“ 铅笔是个急性子,每次写字都抢着先露头,橡皮总在后面叹气——它擦的不是错字,是铅笔没耐心的痕迹。” 这种充满童趣的创意,正是情境驱动下思维活跃的结果。

三、优化评价体系:从“ 分数判定” 到“ 多元反馈” ,保护创新热情学生创新表达的勇气,常被“ 标准答案式评价” 消磨——比如认为“ 作文必须有明确中心” “ 语言要通顺规范” ,却否定“ 用碎片化句子表达迷茫” “ 用夸张比喻写心情” 的尝试。优化评价体系需以“ 保护创意” 为核心,构建多元反馈机制。首先,评价标准“ 分层设定” :基础层关注“ 内容真实、语句完整” ,创新层关注“ 视角独特、表达新颖” 。对“ 用‘ 数学公式’ 写母爱:母爱=每天的早餐 × 深夜的台灯-抱怨的话语” 这类非常规表达,即使不够严谨,也需肯定“ 用跨学科方式表达的创意” 。其次,评价主体“ 师生共评” :让学生参与互评时,要求用“ 我喜欢这处表达的原因是……” “ 如果换个角度,或许可以写……” 代替“ 这里写得不好”比如有学生互评时说:“ 你写‘ 考试后不敢回家,在操场坐了半小时’ ,没写难过却让人觉得难过,比说‘ 我很伤心’ 更有感觉。” 这种反馈能让学生发现自身创意的价值。最后,评价形式“ 动态跟踪” :建立“ 创意成长档案” ,记录学生每次作文中的“ 创新点” ——比如第一次用“ 对话开头” ,第一次写“ 动物视角的故事” ,期末时让学生对比档案,直观看到自己的创意进步。

四、打破思维定式:从“ 单一表达” 到“ 跨界融合” ,拓展创新维度创新能力的高阶表现是“ 突破写作形式的边界” ,而初中生受限于认知,常认为“ 作文只能是记叙文、议论文” 。教学中需引导学生发现“ 写作的多种可能” ,通过跨界融合拓展创新维度。可尝试“ 写作形式跨界” :结合信息技术课,让学生用“ PPT 幻灯片” 写作文——每页配一张自己拍的照片,用 3 句话描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形成“ 图文故事集” ;结合音乐课,将作文改编成“ 小诗+旋律” ,比如用“ 阳光爬过课桌” “ 粉笔灰落在肩膀” 写四句短诗,再哼出对应的调子,感受文字与韵律的关联。也可尝试“ 写作载体跨界” :让学生给“ 未来的自己” 写一封“ 时间胶囊信” ,埋在校园树下约定三年后开启;给“ 课本里的人物” 写私信,比如给《背影》中的朱自清写“ 我懂你看着父亲爬月台时的着急” ,给《论语》中的孔子写“ 如果您有手机,会不会用短视频讲‘ 仁’ ?” 这些载体让写作从“ 完成作业” 变成“ 有趣的对话” 。某班级开展“ 跨界写作展” 时,有学生用“ 漫画分镜 + 文字说明” 写《体育课》:画了“ 跑步时鞋带松了” “ 同学停下来帮系鞋带” 两个镜头,配文“ 风在催我们快跑,他却蹲下来等了等我的鞋带” 。这种形式虽非传统作文,却用更直观的方式传递了温暖,体现了跨界融合带来的创新可能。

初中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质是让学生从“ 被动写作文” 转向“ 主动用文字表达自我” 。通过重构教学内容联结生活、创新教学方法激活思维、优化评价体系保护热情、跨界融合拓展维度,能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到“ 创意表达” 的乐趣——当他们愿意写下“ 路灯像个打瞌睡的老人” “ 数学题难到让我想给它唱首歌” 时,作文教学的创新目标便已悄然达成。这一过程需要教师放下“ 标准化” 的执念,用包容与引导,让每个学生的文字都长出独特的“ 创意翅膀” 。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崧舟.语文教学:走向生命的对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3] 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