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电子计算机的信息数据安全

作者

任涵天

身份证号码:522101199311107638

引言

在数字化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下,电子计算机已深度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信息存储、处理与传输的核心载体。从个人日常使用的智能终端,到企业复杂的业务系统,再到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海量数据依托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伴随数据价值的不断攀升,信息数据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硬件设备的潜在风险、网络攻击的频繁发生、人为操作失误或恶意行为等,均对数据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数据泄露不仅会导致个人隐私被侵犯、企业经济受损,甚至可能危及国家安全。

一、电子计算机信息数据安全的重要性

1.1 保障个人隐私安全

在信息高度数字化的当下,个人的身份信息、生物特征、消费记录等数据都以电子形式存储于计算机系统中。一旦这些数据泄露,个人隐私将遭受严重侵犯,甚至引发一系列连锁风险。不法分子通过网络钓鱼、恶意软件等手段窃取用户的银行账号、密码信息,导致用户资金被盗取;或是泄露个人健康档案、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使个人面临骚扰、诈骗甚至人身安全威胁。保障电子计算机信息数据安全,是守护个人隐私的重要防线,能够有效避免个人信息被滥用,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与生活安宁。

1.2 维护企业运营稳定

对企业来说,经营秘密、客户资料、财务资料等保密数据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一旦计算机信息数据安全性出现问题,将使企业陷入危机之中。企业数据丢失可能会使企业核心技术、产品发展规划等经营机密被竞争对手获悉,失去市场竞争优势;客户数据丢失则会让企业失去客户的信任,甚至被客户抛弃。勒索病毒攻击会使企业的数据遭加密、信息系统遭到瘫痪,迫使其被迫中断生产经营,经济损失巨大。

1.3 支撑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

涉及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和公共利益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比如能源、交通、通信、金融等行业的信息系统,它们承担国家核心业务与重要数据,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枢纽。如果因遭受网络攻击而导致数据泄密或者瘫痪破坏,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公共安全危害,在全球网络安全局势日益紧张的形势下,保障电子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安全,维护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平稳运转,捍卫国家主权与国家安全,对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二、电子计算机信息数据安全面临的问题

2.1 硬件设备的安全隐患

计算机系统硬件是其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硬件系统安全决定了信息系统数据存储和处理过程的安全性。硬件故障问题时常发生,随着使用时长积累,硬盘、内存等存储介质出现磁头损耗、性能退化,可能会出现信息丢失和信息丢失风险。计算机系统硬件存在设计上的漏洞和安全隐患,部分生产商在生产过程中为追求低成本,在存储芯片、主板等硬件电路的信息安全性保护设计上疏于部署防护,容易遭受攻击者攻击。

2.2 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是预防信息安全数据泄漏的重要保障,不少单位存在制度欠缺或者执行不到位的现象。部分企业和单位没有建立完整数据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缺少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管理的相关举措,数据敏感性等级不确定,使数据容易被不法分子窃取而造成数据泄漏。没有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在遭受数据泄露或勒索病毒感染等事件发生时,对数据安全无法及时作出响应和处置,引发更大的损失。安全管理制度流于形式,不理会员工安全操作方面的规定,没有定期组织的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工作,一些潜伏在单位的安全风险可能无法及时被发现从而得到有效处置。

2.3 人为因素问题

人员因素是造成计算机信息数据安全的重要因素,包括无心错误因素与有意错误。人们的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因素,许多人所采用的密码较为简单,随意点击未知网址,同时使用公共的网络进行一些机密业务,为不法入侵者提供了安全漏洞。许多用户都因为点击了钓鱼邮件所携带的网址而泄露了个人的账号与密码,盗走了其社交网站账号。人员的有意行为也是一些不法分子造成的数据危险,他们为了其他经济上的收益、泄私愤等故意泄漏、窃取企业的机密数据,人为导致信息网络安全事件的因素占有较大的比例。计算机员工的培训因素,员工缺乏网络安全意识与经验,面对一些突发情况时不能正确且冷静地应对,常常导致计算机数据安全漏洞事件的发生。

三、保障电子计算机信息数据安全的策略

3.1 加强硬件安全防护

硬件加固是数据安全保障的基础措施。构建设备选购安全机制,主要选取相关认证、自带加密模块的设备,如安装 TPM 的服务器,从硬件层面实现数据加密、身份识别,减少设备环节中的安全漏洞。对于重要数据载体,如服务器硬盘采用RAID 措施,通过磁盘镜像、条带化方法,在出现单点硬件失效时不会造成数据破坏。做好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的周期维护和检修工作,规划硬件设备的周期更替,提前淘汰硬件设备。

3.2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完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企业、机构等要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对数据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明确分等级数据的访问和保护规定,将商业秘密、客户信息等列为最高机密类,限定相关人员通过多级身份认证才能访问。完善应急预案,针对数据泄露、病毒感染等制定详细的事件处理操作规程,定期进行模拟演练,提高事件发生时安全应急处理能力。强化日常安全管理,实施定期安全检查,定期对系统漏洞、权责分配等进行排查;实施数据的备份,实行本地备份和云备份双重备份;引入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定期进行风险测评。

3.3 人为因素的安全策略

对于源于人的安全隐患,应做好防范意识和安全行为的双重防控。开展用户信息安全意识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定期组织学习、在线学习、典型宣传案例等形式,提高用户识别和发现垃圾邮件的能力、正确选择及设置密码的能力、安全使用公共 Wifi 的能力。加强内部人员管理,制定完善的员工授权管理制度,权限原则按照最小权限配置,设置与工作岗位相匹配的数据访问权限,定期对员工权限进行梳理。做好员工的背景排查和职业道德学习教育工作,特别是对于涉及敏感数据的岗位员工,加强监管力度。形成数据安全奖惩制度,对因违反安全规定而引发的数据泄露事故行为严格进行惩戒,对于为数据安全提出合理化建议或制止安全事故发生的员工给予表扬或奖励,运用制度管控、正激励,约束员工行为,降低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数据安全隐患。

结语

电子计算机信息数据安全关乎个人、企业与国家利益,硬件风险、制度漏洞和人为因素构成主要威胁。通过强化硬件防护、完善管理制度、提升人员安全意识等多维度策略,可有效降低数据安全风险。但随着技术发展,新的安全挑战不断涌现,未来需持续关注技术创新与管理升级,构建更完善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护航数字时代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楠.浅析电子计算机的信息数据安全[J].数码世界,2020,(08):246-247.

[2]何婉洁,付渲理.论电子计算机的信息数据安全[J].通讯世界,2020,27(01):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