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 CDIO 教学模式在智能制造专业技能实训教学实践及效果评估
刘腾飞
菏泽技师学院 274000
一、引言
在《技工教育 " 十四五 " 规划》推动技能实训模式改革的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因多学科交叉特性,亟需突破传统实训的路径缺失、产教脱节等瓶颈。新加坡 CDIO 模式以全生命周期项目驱动为核心,在新加坡理工学院(SP)的实践中实现了学生工程能力达标率提升 22% 、企业满意度从 70% 升至 91% 的显著成效。于 2022 年起在智能制造专业技能实训教学中引入该模式,通过 “理论- 实践- 企业验证”闭环设计,探索技工教育本土化改造路径。
二、CDIO 教学模式的实践构建
(一)四阶段实训框架设计
基于 CDIO 理念构建如图1 所示的“构思 - 设计 - 实现 - 运作”全流程体系:
图1 智能制造专业智能制造实训过程 CDIO 框架

构思阶段:以企业典型零件(如轴承套圈)为载体,组织 2022 级学生开展需求分析与工艺可行性论证,引入无锡华洋滚动轴承有限公司的真实生产参数作为参考标准。
设计阶段:整合 SolidWorks 建模与 Mastercam 仿真,2023 级学生完成三维模型设计后,通过华中数控虚拟平台进行加工路径仿真验证,错误率较传统教学降低 35%⨀ 。
实现阶段:在“厂中校”实训线(工业机器人 + 数控车床)完成实体加工 2022 级试点班学生人均独立完成 3 套复杂零件加工,较传统教学效率提升50% 。
运作阶段:通过企业数据反馈迭代优化,如根据无锡华洋提供的装配精度要求,学生对加工方案进行二次调整,一次合格率从 68% 提升至 89% 。
(二)“基础- 专项- 创新”三级实训体系开发
1. 基础层:2023 级新生通过数控加工仿真软件强化单项技能,如数控车螺纹加工课题中,G76 指令应用正确率达 92% ,较 2021 级(传统教学)提升27% 。2. 专项层:跨工种融合项目(车铣复合加工、智能产线联调)覆盖 2022级全体学生,如表1 所示, 82% 的学生能独立完成“机器人上下料 + 数控加工”协同操作。3. 创新层: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2023 级学生团队基于CDIO流程开发的“多功能模块智慧通行管道机器人”项目以及“多功能模块智慧通行管道机器人”项目分别获得了市级一等奖和获省级三等奖。
表1 跨工种实训项目能力融合实施效果

(三)校企协同机制创新
与 3 家企业共建实训载体:1. 资源共建:华中数控提供理实一体实训平台,与实体设备形成“虚拟调试 Σ=Σ 实体验证”双轨模式,如图 2 所示,2023 级学生设备操作熟练度考核通过率达 96% 。2. 双导师指导:企业工程师(如无锡华洋工艺师)与校内教师联合授课,开发 12 个企业真实案例,2022 级学生企业实训参与率 100% ,人均完成生产任务 42 件。3.KPI 反向评价:将设备稼动率(目标 85% )、产品合格率纳入考核,2022 级顶岗实习学生达标率较往届提升 25% ,企业反馈适应期缩短至1 周(原平均3 周 )
三、教学效果评估数据
(一)学生能力提升
347 份有效问卷显示,2022 级学生对“技能融合有效性”的认同率达89% ,2023 级学生“项目式学习满意度”达 91% 。跨工种综合考核中,2022 级学生工艺设计能力、设备联调能力评分分别为 86 分、84 分,较 2021 级(传统教学)提升21 分、19 分。2022-2023 学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 11 项,较前一周期增长 67% ,其中 CDIO 项目占比 82% 。
表2 问卷调查结果汇总表

(二)企业评价改善
2024 年输送 300 人次参与企业实训,企业对学生 “岗位适配度” 评分达4.4/5 分(2022 年 3.8 分)。如图 3 所示,2024 级毕业生中, 65% 进入智能制造企业核心岗位,起薪较同专业往届平均增长 15% 。与智能制造专业建立长期工学交替的合作企业表示,CDIO 模式培养的学生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突出”,合作意愿从 “年度合作” 升级为 “长期战略伙伴”。
四、结论
新加坡 CDIO 模式的本土化实践表明:四阶段框架有效解决了智能制造实训“路径缺失”问题,三级体系实现技能从分立到融合的进阶。校企协同机制缩短了教学与生产的差距,企业KPI评价体系使培养目标更精准。数据验证显示,该模式能显著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企业适配度,为技工教育实训改革提供可行方案。后续需扩大样本跟踪(如毕业生 3 年职业发展数据),并加强教师全流程指导能力培训,进一步优化动态调整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