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混凝土温度裂缝及控制对策
屈斌斌
身份证号码:110226198010084719
引言
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凭借其优良的力学性能被广泛应用。然而,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出现却成为影响工程质量的常见问题,不仅会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和防水性,还可能引发安全隐患。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大体积混凝土、复杂结构混凝土的应用日益增多,温度裂缝问题愈发受到关注。
一、混凝土温度裂缝相关基本理论
1.1 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概念与分类
混凝土温度裂缝是指在建筑工程中,由于混凝土内部与外部存在温度差,或混凝土内部不同部位温度分布不均,导致其产生收缩或膨胀变形,当变形受到约束时,内部应力超过混凝土自身抗拉强度而出现的裂缝。表面裂缝通常较浅,多呈不规则分布,对结构整体承载力影响较小,但会降低结构的耐久性;深层裂缝延伸至混凝土内部一定深度,可能影响结构的整体性;贯穿裂缝则贯穿整个混凝土截面,对结构的承载能力和防水性能危害极大,可能导致结构安全隐患。
1.2 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危害
混凝土温度裂缝会对建筑工程造成多方面的危害。首先,影响结构的安全性。贯穿裂缝和较深的深层裂缝会削弱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当结构承受荷载时,裂缝可能进一步扩展,降低结构的稳定性,严重时甚至会引发结构坍塌。其次,降低结构的耐久性。影响结构的防水性能。对于有防水要求的建筑部位,如地下室、水池等,温度裂缝会破坏其防水屏障,造成渗漏现象,不仅影响使用功能,还会加剧结构的损坏。
1.3 混凝土温度变化与应力产生机理
混凝土在浇筑后,水泥会发生水化反应并释放大量热量,使混凝土内部温度逐渐升高,形成内部高温区。而混凝土表面与空气接触,热量散发较快,温度相对较低,这样就形成了内部与外部的温度差。当混凝土内部温度达到峰值后,随着水化反应逐渐减弱,温度开始下降,混凝土整体出现收缩。若混凝土与基础、模板等约束体之间存在较强的粘结力,收缩变形会受到限制,从而产生拉应力。在外界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如季节交替、昼夜温差较大等,混凝土表面温度会随环境温度快速变化,而内部温度变化相对缓慢,也会产生温度差和相应的应力。
二、建筑工程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2.1 材料因素
水泥是混凝土的主要胶凝材料,其品种和用量对混凝土温度裂缝的产生有重要影响。不同品种的水泥水化热释放量和速度存在差异,如硅酸盐水泥水化热较高,在大体积混凝土中使用时,若用量过多,会使混凝土内部温度急剧升高,增大内外温差,易引发温度裂缝。骨料的质量和性能也会影响混凝土的温度变化。若骨料级配不合理,空隙率较大,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和易性,需要增加水泥用量,从而增加水化热;骨料中含泥量过高,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同时也会影响水泥的水化反应,使温度变化更为复杂。
2.2 施工因素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是施工阶段导致温度裂缝的重要原因。如果配合比中水泥用量过多、水灰比过大,不仅会增加水化热,还会使混凝土的收缩量增大,提高温度裂缝出现的概率。浇筑过程中的操作不当也会引发温度裂缝。例如,浇筑时未按照规定分层浇筑,或分层厚度过大,会导致混凝土散热不畅,内部温度过高;浇筑速度过快,会使先浇筑的混凝土已经初凝,后浇筑的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收缩会受到约束,产生应力。养护工作不到位同样关键,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若未及时覆盖保湿,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会导致表面温度快速下降,与内部形成较大温差。
2.3 环境因素
环境温度的剧烈变化是产生温度裂缝的重要外部因素。在夏季浇筑混凝土时,环境温度较高,混凝土入模温度也相应较高,同时阳光直射会使混凝土表面温度快速升高,而内部温度上升相对较慢,易产生表面裂缝;在冬季,环境温度较低,混凝土浇筑后散热迅速,若未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会使混凝土内部与外部温差过大,引发裂缝。空气湿度对混凝土温度裂缝也有影响。空气湿度较低时,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速度加快,会导致表面收缩,而内部水分蒸发较慢,收缩量较小,这种收缩差异会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出现裂缝。
三、建筑工程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对策
3.1 材料控制措施
材料控制——科学选择水泥品种、合理控制水泥用量。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材料控制:在满足混凝土强度要求的情况下,尽量采用水化热较小的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等,以减少水化热产生;选用合理骨料,且级配良好、空隙率小,可减少水泥用量,进而降低水化热;严格控制骨料中含泥量,将骨料的含泥量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并保证其混凝土质量。
3.2 施工过程控制措施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阶段,结合工程特点及要求做好优化设计,通过试验确定水泥用量、水灰比、砂率等参数,做好优化设计,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和易性等性能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收缩量。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手段,添加适当的外加剂,如掺入适量的减水剂、缓凝剂等,对混凝土进行优化设计。在混凝土浇筑过程控制环节加强控制,采取混凝土分层浇筑、分层振捣作业法,每层浇筑厚度不宜过多,保证混凝土能充分散热;控制浇筑进度,确保下层混凝土在上层混凝土初凝前能够进行充分结合;进行养护控制工作,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进行覆盖塑料薄膜、洒水等保湿养护控制,降低表面水分蒸发。
3.3 温度监测与调控措施
建立完善的温度监测系统,在混凝土浇筑前,合理布置温度监测点,监测点应覆盖混凝土内部、表面等不同部位。在混凝土浇筑后,定期对各监测点的温度进行测量,及时掌握混凝土温度变化情况,当发现内外温差超过规定限值时,及时采取调控措施。采取有效的温度调控措施,当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时,可采用预埋冷却水管的方式,通过循环水降低内部温度;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保温材料,如棉被、保温板等,减少表面散热速度,缩小内外温差。
结语
混凝土温度裂缝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建筑工程混凝土温度裂缝对于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等危害较大,通过分析混凝土温度裂缝基本理论知识,明确混凝土温差裂缝产生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可有效避免温度裂缝产生。建筑工程实际过程中,要根据具体工程情况,从材料选择、施工过程控制、温度检测及调控等多方面着手,采取综合对策,保障混凝土结构质量,为建筑工程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姜自勤.建筑工程混凝土温度裂缝及控制对策[J].中国水泥,2025,(07):118-121.
[2]张力明.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成因和控制对策解析[J].居业,2025,(03):58-60.
[3] 党洲 涛. 房屋 建筑 工程 混凝 土裂 缝成 因及 控制 对策 [J]. 住宅 与房 地产,2023,(1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