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导向训练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实践研究
董国庆
安徽省合肥市少儿艺术学校 230011
摘 要:本文以小学高段(五、六年级)语文课堂为研究对象,探讨问题导向教学法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中的作用。通过分析问题导向教学的核心特征、设计原则和实施路径,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论证其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文化认同感等方面的有效性。研究提出,问题导向教学需注重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学生自主探究与反思,并结合多元评价机制,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引言
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逐渐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小学高段学生(五、六年级)处于逻辑思维快速发展期,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模式难以满足其深度学习需求。问题导向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以真实问题为驱动,通过情境创设、合作探究和反思总结,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素养的协同发展。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索问题导向训练在小学高段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策略及其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路径。
二、问题导向教学的理论基础与价值
(一)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Jonassen, 2011)。问题导向教学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经验进行探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2.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
安德森等人修订的布鲁姆分类法强调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Anderson & Krathwohl, 2001)。问题导向教学中的分析、评价、创造等环节,与认知目标中的“分析”“评价”“创造”层次高度契合。
(二)对综合素养的提升价值
1.语言能力:通过问题讨论、文本分析与表达实践,提升阅读与写作能力。
2.思维品质:开放性问题激发批判性思维,层次性问题训练逻辑推理能力。
3.文化认同:结合传统文化或红色经典文本的问题设计,增强文化理解与价值认同。
4.合作能力:小组合作与全班交流环节培养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三、问题导向教学的课堂实施策略
(一)问题设计的三重维度
1.开放性
设计无固定答案的问题,鼓励多角度思考。
案例:学习《少年中国说》时提问:“梁启超笔下的‘少年中国’与今天的中国有何联系?作为少年,你能为祖国做些什么?”
2.层次性
从事实性问题逐步过渡到分析性、评价性问题。
示例:
基础层:概括《将相和》的主要情节。
分析层: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差异如何推动故事发展?
创造层:如果你是蔺相如,会如何处理与廉颇的矛盾?
3.生活关联性
将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增强学习意义。
案例:学习《慈母情深》后,提问:“你的父母是否曾为你默默付出?请分享一个感人的细节。”
(二)课堂教学的四步流程
1.情境创设与问题导入
通过视频、故事或生活场景引入问题,激发兴趣。
示例:播放“传统文化保护”短片后提问:“如何让更多人关注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
2.自主探究与资源整合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查找资料初步解决问题,教师提供支架(如思维导图模板)。
3.合作讨论与观点碰撞
小组内分工协作,记录并整合观点,形成解决方案。
4.展示反思与迁移应用
全班分享成果,教师总结并引导反思,如:“今天的讨论对解决实际问题有何启发?”
(三)评价机制的创新
1.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的提问、讨论参与度及思维逻辑。
2.多元主体评价:引入自评、互评与家长评价,全面反馈学习效果。
3.成果展示:通过手抄报、辩论赛或短剧表演等形式呈现学习成果。
四、实践案例分析
(一)案例1:红色经典文本中的价值观引导
课文:《狼牙山五壮士》
问题设计:
1.五壮士为何选择跳崖而非投降?
2.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他们的选择对抗日战争的意义。
3.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这种精神?
实施效果:学生在讨论中不仅深化了对英雄精神的理解,还提出了“班级责任感”的具体行动方案,如成立互助小组。
(二)案例2:写作教学中的问题驱动
主题: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增强叙事感染力?
问题链:
1.你认为《背影》中最感人的细节是什么?
2.作者如何通过动作、语言描写表现父爱?
3.尝试用细节描写描述一次与家人的温馨场景。
成果: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妈妈的手在冷水中搓衣服时的泛红”等生动细节,情感表达显著提升。
五、挑战与应对策略
1.学生参与度不均
对策:采用“角色分配法”(如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确保每位学生承担任务。
2.问题设计偏离目标
对策:结合课程标准与学情,设计前进行“问题可行性测试”。
3.课堂时间不足
对策:将长周期问题分解为“课内探究+课外拓展”,利用翻转课堂模式优化时间分配。
六、结论
问题导向教学为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优化探究流程与创新评价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如AI互动工具)与问题导向教学的融合,推动语文课堂的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