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作者

王焱

身份证号码:372822197901223412

引言

我国乡村发展面临空间布局分散化、产业结构单一化 、生态环境退化等结构性问题,而城乡规划的缺位与滞后进一步加剧了土地资源浪费、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困境。尽管 “多规合一” 改革与村庄规划试点持续推进,但规划协同不足、实施机制薄弱、要素流动受阻等短板仍显著制约乡村振兴效能释放。

一、城乡规划与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

1.1 城乡规划的内涵与范畴

城乡规划是对城乡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与统筹安排的学科与实践活动。其内涵不仅包含物质空间形态的设计,更强调通过政策引导、制度创新与资源调配,实现城乡功能优化与可持续发展。在范畴上,城乡规划涵盖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专项规划等多个层级,涉及居住、产业、生态、交通等多元领域。

1.2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与任务

乡村振兴战略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致力于解决新时代 “三农” 问题。其核心任务围绕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二十字方针展开:在产业层面,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乡村经济活力。生态方面,加强农村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打造美丽宜居乡村。文化领域,传承乡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治理维度,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民生保障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差距

1.3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乡村规划中的应用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效益相互统一为乡村振兴实践奠定理论基础,乡村振兴经济规划方面强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和生态旅游等绿色经济,防止过度资源掠夺和环境污染,实现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社会规划方面强调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做到均衡,包括乡村教育发展、医疗卫生、养老产业的发展,做到对农民基本权益的保护,以此促进乡村社会的公平共享发展。

二、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乡村发展现状

总体来讲,近年来我国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各个层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农村规划建设、村庄治理模式探索在一些地区开展了规划试点,通过人口集聚形成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农村居民点布局结构逐步改善;同时农民土地经营规模流转也有了较大发展,也为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奠定了一定基础,新农村产业发展布局也更加多样化,主要还是围绕农业进行的多元化发展,随着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联合发展的也有所体现,农村“三通”基本满足需求,即道路、供电、饮水全覆盖或大范围普及;但我国农村仍存在着不同领域城乡结构分布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2.2 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

虽然农村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农村区域分布面上大多仍然是散居和空心的格局,普遍存在大量空置和荒地现象,农村土地浪费严重,闲置宅基地大量存在;产业结构与技术低端,初级加工业仍占农村产业主导地位,新型产业少而又小、短而窄;生产生活基础薄弱,村道小且老化,部分乡村水渠破旧,网络覆盖不到,通讯跟不上,医疗水平低,药品配备差,设备陈旧。文化教育和卫生服务薄弱,教师缺乏、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教学质量不乐观,乡村学校人才流失严重,学生流失多。

三、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3.1 优化乡村空间规划布局

合理布局乡村空间,将乡村振兴的实施作为前提,充分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根据村庄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特点,将村庄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等,分类开展村庄规划编制;人口流失、空心化严重的村庄通过撤并搬迁、土地复垦等方式,推进人口向中心村或者乡镇集镇适度集中,节约用地,实现高效利用;历史文化保留特色传统村落实行加强保护规划,保留特色乡村风貌。完善宅基地布局,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盘活农村宅基地农房等资源,通过租、股等方式,用于发展乡村民宿、文化工作室等新业态,盘活“沉睡”资源。

3.2 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加强产业规划,形成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托乡村资源,壮大特色农业、打造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建设标准农田、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广应用农业信息化技术、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冷链等产业向农村区域延伸,打造农产品全产业链;结合乡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休闲旅游、休闲康养等新兴产业,开发农事体验、民俗旅游项目,推动农文旅融合。

3.3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是乡村振兴的硬约束。加大乡村道路、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四好农村路”建设改善道路通达及安全性。农田水利设施,灌溉排水设施;清洁分布式光伏电站、生物质能设施;5G 网络、光纤宽带建设,打造数字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做好乡村学校规划布局,改善办学条件。

3.4 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做到城乡总体规划一张图。划定乡村生态保护红线,强化水源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和基本农田保护。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健全农村垃圾收运处理网络,推进农村污水处理,推行卫生厕所,实现村庄整洁。在农业生产的源头和生产过程中开展绿色生产,减少化肥农药施用,实施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设生态沟渠、人工湿地,净化农业排水。

3.5 促进城乡要素流动与共享

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充分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吸引城市资本到农村进行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各类人才下乡返乡政策,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才、乡贤返乡创业、就业,注入“新鲜血液”。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城乡产业合作平台,引导城市企业与乡村合作建立合作社和农户实现产业链互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形成乡村振兴源动力。

城乡规划视角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科学的空间治理框架与资源配置思路。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产业融合、完善设施服务、加强生态修复和促进要素流动,可系统性破解乡村发展难题。随着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深化,城乡规划将持续赋能乡村振兴,助力构建城乡共荣、生态宜居、充满活力的新型城乡关系,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 郭静, 李景满.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J].住宅与房地产,2021,(34):1-2.

[2]周敏.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分析[J].房地产世界,2021,(11):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