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组团式帮扶粤黔教研协作共建案例

作者

刘祥相

贵州省威宁自治县玉龙镇营寨小学

一、案例背景

2021年,全省教育系统东西部协作粤黔教育组团式帮扶工作启动会议正式在贵阳召开,组团式帮扶粤黔教研协作工作正式拉开帷幕。在会议开展期间,粤黔两省从目标任务、组团帮扶,组织协作以及帮扶实效等四方面开展细致的探讨,携手写好帮扶共建“服务保障、开放共享、示范引领”三篇文章,由此积极引领粤黔内部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有效增加彼此之间的互动,通过共建教研活动的进行,促进当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当地学校的教学质量。在此背景下,广东省与贵州威宁开展教研合作,重点针对威宁县域的中小学教学情况、教学质量以及教师发展开展细致的研讨。通过广东省对贵州省威宁县的帮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科学研究、重建校园文化、规范教学管理,助力威宁县中小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二、案例分析

粤黔教研协作共建活动开展期间,根据学校现阶段的教学情况、教师的发展情况进行细化分析,明确目标任务并加强组织协调,通过组团式帮扶的形式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1.明确目标任务。粤黔教研协作帮扶工作开展期间,重点针对贵州威宁县域中小学改革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了解中小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产生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的能力,助力当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加强组织协调。教研协作共建活动开展期间,坚持三级统筹、条块结合、前后联动、健全机制,形成双方的工作合力,借助广东省优秀教师的教研能力以及丰富教研资料促进威宁中小学校的发展。

3.深化组织帮扶。在组团式教研帮扶工作开展期间,通过培训交流、教师互派、教学资源共享、教学团队共建、远程“双师”课堂等方式进行针对性地帮扶,有效提高学校内部更名教师的能力以及教学水平,助力学校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4.注重帮扶实效。组团式教研协作共建帮扶工作开展期间,始终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校园共建活动开展时,盯住短板不足,采取精准的帮扶措施,同时根据各个阶段的帮扶情况挖掘帮扶期间所产生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管理水平等,打造一批“带不走”的教育骨干,建设一支“同步走”的教育队伍,提高教研协作的开展效果。

三、案例描述

(一)优化育才机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组团式帮扶粤黔教研协作共建工作开展期间,借助广东省优秀教师团队助力威宁县域中小学的发展。在此过程中,重点针对威宁县玉龙中学、营寨小学的育才机制进行分析,优化机制内容,细化工作要点,并形成特色的育才项目,狠抓课堂教学改革,走特色发展之路。

育才机制:“4+N多元课堂”。“4”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的立场所提出的四项活动:其一:学生的自主预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前开展有效的预习,通过线上教学资源的展现以及线上教师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学习要点,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其二:学生课上帮扶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时,积极引导学生能够组建帮扶小组,形成互促互学的良好氛围,确保班内学生得到有效地指导。其三:学生课堂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开展期间,对各学科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特点进行分析,引导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项目化教学、主题式教学为核心设置多样的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四:学生复习巩固活动。学生在课堂学习结束后,能够初步了解知识,同时也会发现自己在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这时,引导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情况、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数据,为其提供针对性地学习资源,助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N”则是指中小学阶段学生所学习的各个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科学等内容。

组团式帮扶粤黔教研协作共建工作开展期间,针对玉龙中小学校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4+N”多元课堂的育才机制,并以此为主要的落实方法,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教研活动进行时,以“提出阶段-实践阶段-总结阶段-与优化阶段”为4个主要阶段,全面统筹育人机制的构建过程,并保证育人机制的开展效果,提高中小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增加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了解与认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以及教学研究的水平。

(二)实施共享模式,推进教研协作共建的落实

组团式教研协作共建工作开展期间,联系时代需求以及社会的发展,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多样的资源,并在教研组教师的协同以及带动下形成教研资源、教研成果等内容,并对其资料信息进行共享,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有效推进教研协作共建工作的高质量落实。

一是形成联动常规教研,保证日常教研工作的高效开展。在每学期各个学校内部的优秀教师以及帮扶教师都会开展集体的会议。针对学校现阶段的教学情况和学生能力的提升制定更为明确的教研总计划,计划教研的内容,梳理教研的阶段以及各个时期教研的成果。同时在常规教研活动的开展下,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日常培训学习观摩与交流分享等活动,保证教师对于教学资源的了解与应用,促进教学资源以及教研资源的共享。

二是根据教师的能力设立不同的成长目标。在帮扶期间,针对校内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设立不同的培养目标。在教师培训过程中,以年级学科为划分要点,确保各学科教师能够以集体会议的形式进行头脑风暴,输出研讨的内容,进而搭建教师层层递进的发展阶梯,支持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构建评价体系,助力教师团队高质量组建

组团是教研协作共建工作开展期间,根据教师的表现以及教研的成果,构建更为完善的评价体系。针对教师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以此助力教师团队的高质量组建。

如,设计了研学轨迹的“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教师成长记录档案主要包含三大板块主要是规划、研究、评价;5个小板块主要是教学、学习、反思、研究成果、其他研究资料、23个过程性资料条目等内容。在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的应用下,了解教师在各个教研阶段的能力提升情况,明确教师的不足,为后续教研工作的开展提供明确的指向。

四、案例总结

组团式帮扶粤黔教研协作共建工作开展期间,针对威宁县县域中小学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了解课堂教学情况以及教师的能力发展现状,后续通过育人机制的建立、共享模式的实施以及评价体系的构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教研活动的进行以及“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的形式,了解各个教师不同阶段的提升与发展情况,为教师提供针对性地指导,增强教师的教研水平,有效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