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郎昱晨
吉林省珲春市第六小学校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持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教学方法得到应用,课堂教学质量正处于持续提升的态势中。表现性评价是现代素质教育实践中比较常见的方法,与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更快速地推进了本学科教学的实践发展。本文从表现性评价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此评价方式在小学音乐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小学音乐;教学应用
引言:传统的评价方式通常是由教师作为评价主体,从相对客观的立场上,对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表现给出一定的评价。虽然这种模式已经相对“科学”,但以教师作为单一的评价主体的方式,有时难免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课堂评价不够“客观”或者不够“具体”,而且学生被动地接受评价也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成长,如果能够适当地调整课堂评价的模式,使评价的主体变得丰富,则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将会更加清晰。
一、基于学生课堂表现,提供素养方面评价
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评价学生的音乐学习状况时,应先了解本班级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包括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学习天赋及各类学生之间的素养差异等等,给出的评价要具有针对性和具体化,便于之后更好地引导学生。因为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多数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主,所以教师还应该对教材的内容作出具体的分析,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就要将表现性评价涵纳其中,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表现,可以在评价环节中加入学生“自评”的部分,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进而激发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比如在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的教材中,第一课的内容是“问声好”,本单元收录了“森林水车”、“夏天的阳光下”、“早上好”、“小麻雀”等曲目,课程末尾设置的是“发声练习”。在经过前面几首曲目的学习之后,教师就可以将评价的内容放在“发声练习”中,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做出打分,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评价,找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练习,学生之间的互评往往更容易为学生本人所接受[1]。
二、创新原有模块评价,促进音乐能力发展
开设评价环节的本身目的就在于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所以教师要紧紧围绕着这一核心来开展关于表现性评价的活动,以课堂的基本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使用乐器来创作简单的旋律或者哼唱简单的曲调,尝试用音乐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对周围事物的认知或是来自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是来自个人的想象能力,教师要从学生当前所处的年龄特点出发,将学生的成长特点作为优化教学活动的妙招,创新原有的课堂活动形式,为表现性评价的应用增添内容,而创造的过程又能够为学生赋能,最大化地发挥表现性评价的价值。
比如在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的教材中,第二课的主题是“幸福的歌”,本单元收录了“快乐的罗嗦”、“阳光下的孩子”、“彝家娃娃真幸福”、“乃哟乃”等曲目,其中包括了一些具有民族风的歌曲,此处就非常适合对评价模块进行创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民族风歌曲进行改编,根据学生的创造性改编成果做出评比,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参与者和评价者,从活动中拥有巨大的参与感[2]。
三、制定多维评价体系,升华学生思想层次
表现性评价的内容应当朝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教师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需关注到不同类型学生所处的不同情况。因为学生都是单独存在的个体,对于音乐科目的学习必然会呈现出个体之间的差异,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教师很难选择用统一化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要求,如果有些学生的基础较差且乐感较差,长时期难以达到班级中的平均水平,教师又迟迟不能设计出层次化的评价标准,长期以往学生必然会积极性下降,这就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此,教师应全面理解教材,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表现性评价标准,使学生可以从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比如在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的教材中,第四课的主题是“咯咯哒”,本单元收录的歌曲有“公鸡母鸡”、“我的小鸡”、“母鸡叫咯咯”、“小鸡的一家”等等,其中“我的小鸡”是阿塞拜疆儿童歌曲、“母鸡叫咯咯”是德国民歌,那么本节课的评价环节就应当丰富起来,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来制定相应的评价依据,一些平时性格内向且乐感较差的学生,能够流畅地完成曲目演唱,就可以给予一定的鼓励,给他们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
结束语:
在表现性评价的影响下,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构建了完整的评价体系,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演奏技巧及审美力得到有效的驱动。在音乐学习中形成的体验,会为学生之后的音乐素养起到铺垫作用,同时,音乐教师还应不断探索表现性评价的实践应用,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珉.表现性评价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及应用[J].音乐天地,2023,(10):9-13.
[2]毛彦馨.表现性评价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探索与应用[J].现代教学,2022,(07):72-73.